首頁

明儒學案 - 269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69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69頁

朗讀:

勿求於氣,是持志,而志與氣二,故曰志一則動氣,氣動即心動矣。孟子之養氣,是志至,而志與氣一,故曰持其志,毋暴其氣,氣安即心安矣。蓋心志皆氣之所萃,故不動氣者,是不動心之要訣也。

不得勿求,似不動心,而實病心,似物各付物,而實外物。


  

志氣一舟也,志至氣次,是有舵之舟。運用伸縮,只見舟,不見有舵,氣一動,志斯無舵矣。志一動,氣執舵而用之者,非其人也。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於天地絪縕時觀之,無理氣分合處。

孔、孟言敬,言集義,言精一博約,皆是渾流片段工夫,不是逐事逐時照管。有時事者,感應耳,常寂常感。

助者無根之謂,集義工夫止於根上 力,則雖奮迅勇果,亦是生意震發,概謂之助不可。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此情字是「繼之者善」,善字上來,忽然之間,真情發見,即繼之之意。若施之事為,離幾已遠,其情不得而見矣。

平旦未與物接,無好惡可見,而何以曰與人相近?只是其氣清明,無所好惡,便是相近。

捨生取義,以生與義並論,是不得已喚醒常人語。若在賢者,則真是生順死安,論義理不論生死,豈有身與義對者乎?

放者意也,非心也;求之者心也,致知之事也,故曰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以心使心,非矣。

盡性無工夫,工夫在盡心上。

吾人與萬物為體,身之精靈,萬物之根也。反身而誠,天機流行,發育萬物,故樂,仁體也。

行之着,是生機露,習之察,是生機精到神處。

楊氏為我,人自為人,物自為物,牛自為牛,馬自為馬,而不以我與之。是亦物各付物,而實出於意見,故無情。

子莫執中,是事上求中,事上豈能有中來?嘗記呂涇野、馬西田、崔後渠過朝廷香案,一曰「下馬」,一曰「虛位」,講論未定,其一曰:「予一腳下馬,一腳不下,如何?」可知執中自是無此理。

命之流行,有剛柔純駁,而生生之本,未嘗不在。故剛柔純駁可以言偏,而不可以言惡。

道無不在,隨位而在。三百八十四爻,總是一個思不出其位。故曰位當、位不當,古人身無閒也。

問「定性。”曰:“率性之謂道,率性而行,便不消言定。定亦率也,非率而定,雖定未免有病。」

心不入細微,還從聲色貨利名習見粗處蔽之。

分殊在理一上流行,如水各滿其器然。

禁止矜持,雖非善學,然亦有可用之時,與截瘧相似,一截則元氣自復。

天地之塞,吾其體無欠缺處,即是塞。知此,則知帥矣,不必更見有塞體段。

風波不起,本體和平自在。

無知而無不知,有無一體。老子恃其不知以為知,其知猶有 處,蓋退以為進也,於寂體不似。

變化氣質,亦須有造命手,從天命上轉透。

「思慮不定,何故?”曰:“只為心中有物在爾。吾人居常有思做盜者否?以其無此念也。須廓然坦然,強把 不得。」

問:「視聽為氣,聰明為性,何如?”曰:“視聽氣也,亦性也。視聽之聰明,氣之粹,而性之正者也。以視聽為非性,則形色天性非矣。」

思從意起則滯,思從心體則通。

萬物不能礙天之大,萬事不能礙心之虛。

人處大運中,吉凶悔吝,無一息暫停。聖人只隨地去看道理,亦無停息。所行有滯礙處,必思有以通之,其智益明。


  

若要撥開頭上路,先須推倒面前牆。面前何牆?牆在吾心耳。心不蔽,則家國天下皆在吾格致中矣。故物格意誠,而心廣體胖。

朱子謂:「儒以理為不生不滅,釋氏以神識為不生不滅。」夫理因神識以發,儒豈能外神識以自存者?但我儒理與神識為一物,而釋之神識,恐理為之障耳。理豈為障?障之者意也。

體認天理,是不離根之體認。

人只能一心一路,如九河就道,滔滔中行,更無泛思雜念,方是學問。

未應則此知渾然,與物為體,既應則此知粲然,物各付物。若雲意之所在謂之物,似有無知無物之時。其為物不貳,與萬物載焉,只是一物。

五行相資相濟,一時具備,所以純粹中和,而能為四時之消息流行也。有微着而無彼此,有偏全而無欠缺,若謂春夏秋冬,各以一物自為生剋勝負,謬矣。蓋消息即是生剋也。

「變化氣質,不如致良知之直截,何如?”曰:“是當下頓悟之說也。人之生質,各有偏重,如造形之器,亦有志至而氣未從者,譬之六月之冰,安得一照而遽融之?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夫子亦且不敢如此說,故其變化,直至七十方不踰矩。」

東郭嘗云:「古人惜陰,一刻千金。」一年之間,有許多金子,既不賣人,又不受用,不知放在何處,只是花費無存,可惜。

婁一齋高冠佩劍,所至傾仰。至姑蘇,桑悅來訪,引僻書相難,一齋未答。悅曰:「老先生德性工夫有之,道問學則未也。」一齋遂不與語。

陽明嘗朗誦《孟子》終篇,學者問之,曰:「如今方會讀書,一讀書去,能不回頭。”尹先生曰:“耳順心得,如誦己言。」

吾人心地常使有餘裕,地步常使有餘閒,隨吾所往,自然寬博有容,平鋪自在,事變之來,是非亦可照察。不可竭盡心力,彼此俱迫迫窄窄,無展佈處。

大事小視之,則可以見大,變事常視之,則可以處變。若小而為大,常而為變,則不惟來叢脞之失,而且有多事之害矣。

人之聰明,各有所從發之竅,精於此或暗於彼,故聖學專從全體上,不在聰明。陽明云:「果是調羹鼎鼐手段,只將空手去應付,鹽梅汁米之類,不患其不備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