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62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62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62頁

朗讀:

孟津曰:「心之本體,莫非天理,學者終日終身用功,只是要循着天理,求複本體而已。本體何分於動靜乎?明道云:『須看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延平之教,默坐澄心,體認天理。象山誨學者曰:『須在人情事變上用工夫。』

喜怒哀樂情也,亦事也,已發者也。一則欲求諸已發,一則欲看諸未發,何與?竊意三先生之教一也。明道為學者未識得本體,看未發之前氣象,正欲體認本體也。認得本體,方好用功。


  

延平亦明道意也。象山恐學者未識於實地用功,即墮於空虛漭蕩,便有岐心事為二之病。人情事變,乃日用有實地可據處,即此實地,以體認吾心本然之天理,即人情事變,無不是天理流行,無不是未發前氣象矣。若不從實地體認出來,竊恐病痛未除,猶與本體二也。

幸賜明教。”先生曰:“來問亦看得好。三先生之言,各有所為而發,合而觀之,合一用功乃盡也。吾所謂體認者,非分已發未發,未分動靜。

所謂隨處體認天理者,隨已發未發,隨動隨靜,皆吾心之本體,蓋動靜體用一原故也。故彼明鏡然,其明瑩光照者,其本體也。其照物與不照物,任物之來去,而本體自若。心之本體,其於未發已發,或動或靜,亦若是而已矣。

若謂靜未發為本體,而外已發而動以為言,恐亦有岐而二之之弊也。前輩多坐此弊,偏內偏外,皆支離而非合內外之道矣。吾《心性圖》備言此意,幸心體之。」

先生曰:「主一個天理,陽明常有此言。殊不知無適之謂一,若心主一個天理在內,即是物,即非一矣。惟無一物,乃是無適,乃是主一。這時節,天理自見前矣。

觀此,則動容貌,整思慮,未便是敬,乃所以生敬也。」

問:「由、求亦要為邦,曾點要灑然為樂,其志憂不同者,豈聖人以其事 觀之,顧有取于窮居樂善,而不取於用世行志者耶?但其間有大意存焉,而謂理之無在無不在也。夫有點之樂,奚必捨去國事,適清閒之地,浴沂詠歌而後樂之乎?為邦亦是曾點合當為的。使由、求、赤得點之意,則何嫌于用世?但三子見得一處,點見得無處不是此理。使點只認得彼處是樂,亦猶夫三子之屑屑事為矣,尚謂之見大意乎?孔子仕止久速,未嘗留意,孟子大行不加,窮居不損,是何物也?可因以窺與點之意矣。

請問是否?”先生曰:“曾點正為不曾見得無處不是此理意思,故須求風浴詠歸始樂。若見得,隨處體認,天理流行,則為邦為政,何往而非風浴之樂?點雖樂優於三子,然究竟言之,過猶不及耳,終是未能一貫。若以此為堯、舜氣象,則又認錯堯、舜也。」

問:「人心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是則然矣。但學者用功,只當於勿忘勿助上 力,則自然見此心虛明之本體,而天地萬物,自為一體耳。故曰『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曰『古人見道分明』,曰『已見大意』,曰『見其大』,皆指見此心本體言之爾。若為學之始,而遽雲要見天地萬物為一體,恐胸中添一天地萬物,與所謂守一中字者,不相遠矣。

是否?”先生曰:“吾意正如此。勿忘勿助,心之中正處,這時節,天理自見,天地萬物一體之意自見。若先要見,是想像也。王陽明每每欲矯勿忘勿助之說,惑甚矣。」

問:「竊看為學之始,雖不可遽雲要見天地萬物一體,然為學之初,亦不可不知天地萬物與吾一體。蓋不知此體,則昧于頭腦矣。故程子曰『學者須先識仁體』。先生亦嘗教孚先曰:『鼎內若無真種子,卻教水火煮空鐺。』

又曰:『須默識一點生意,此乃知而存也。』韋推官止見得程子所謂存久自明以下意思,乃存而知也,竊疑如此未知是否?”先生曰:“固是大頭腦,學者當務之急,然始終也須於勿忘勿助處見。」


  

先生曰:「知崇而禮卑,中行之士也。行者中路也,以上便可到聖人地位。狂者有智崇而無禮卑,狷者有禮卑而無智崇,孔子思得狂狷,蓋欲因其一偏之善,抑揚進退之。狂狷交用,則知崇禮卑,天地合德,便是中行,可踐 而入聖人之室矣。」

先生曰:「楊慈湖豈是聖賢之學?乃真禪也,蓋學陸象山而又失之者也。聞王陽明謂慈湖遠過於象山,象山過高矣,又安可更過?觀慈湖言人心精神是謂之聖,是以知覺為道矣。如佛者以運水搬柴無非佛性,又蠢動含虛無非佛性,然則以佛為聖,可乎?」

先生曰:「聰明聖知,乃達天德,故入道繫乎聰明,然聰明亦有大小遠近淺深,故所見亦復如此,曾記張東海謂:「《定性書》動亦定,靜亦定,有何了期?」王陽明近謂:「勿忘勿助,終不成事。」夫動靜皆定,忘助皆無,則本體自然合道成聖,而天德王道備矣。孔、孟之後,自明道之外,誰能到此?可知是未曾經歷。二君亦號聰明,亦正如此,故人之聰明,亦有限量。」

先生曰:「有以知覺之知為道,是未知所知者何事。孟子言:『予將以斯道覺斯民。』則所覺者道也。儒釋之分,正在此。」

問:「體認天理最難。天理只是吾心中正之體,不屬有無,不落方體,纔欠一毫,已便不是,纔添一毫,亦便不是。須是義精仁熟,此心洞然與之為體,方是隨處體認天理也。或曰:『知勿忘勿助之間,則見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