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58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58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58頁

朗讀:

體認是反躬而復也,天地之心即我之心。生生不已,便無一毫私意參雜其間,此便是無我,便見與天地萬物共是一體,何等廣大高明!認得這個意思,常見在,而乾乾不息以存之,這纔是 柄在手,所謂其幾在我也。到那時,恰所謂開闔從方便,乾坤在此間也。宇宙內事,千變萬化,總根源於此,其妙殆有不可言者,然只是一個熟,如何:」先生曰:“此節所問所答皆是,然要用功實見得方有益。

中間雲『纔體認便心存,心存便見天理』,不若心存得其中正時,便見天理也。如此體認工夫,尤更直截。其後云云,待見天理後,便見得親切也。」


  

陳子才問:「先生常言,見得天理,方見得人欲,如何?”沖謂:「才體認,便見得天理,亦便見得人欲。蓋體認是天理萌動,人心得主宰時也,有主宰便見人欲。文王緝熙,只體認不已,便接續光明去,便容不得一毫人欲,此便是敬止。從此到至善,只一條直路。

因竊自歎曰:『明見得這條路在前面,還只不肯走,病果安在耶?』願賜鞭策。」先生曰:“文王緝熙敬止,便是止至善,便是體認天理工夫。若見得時,李延平所謂一毫私意亦退聽也。豈不便見得人欲乎?若人之酒醒,便知是醉也。

若謂明見得這條路在前面,如何不肯走?或是未曾上路也,又何遲回顧慮?無乃見之未明,或有病根,如憂貧之類,在內為累故耶?若欲見之明,行之果,須是將習心打破兩層三層,乃可嚮往也。」

一友語經哲曰:「須無事時,敬以直內,遇有事,方能義以方外。”經哲曰:「恐分不得有事無事。聖人心事,內直則外自方,學者恐義以方外事,亦是做敬以直內工夫,與修辭立誠,亦是做忠信進德工夫,纔見得心事合一也。先生隨處體認天理之訓,盡此二句之意,便見打透明白,不知是否?」先生曰:“隨處體認天理,兼此二句包了,便是合內外之道。

敬以包乎義,義以存乎敬,分明不是兩事。先儒未嘗說破,予一向合看。如此見得《遺書》中謂『釋氏敬以直內則有之,義以方外則無有』決非程子語也。吾子看到此,難得。」

一友問:「明道先生言天理二字,卻是自家體貼出來。今見朋友中,開口便說天理,某卻疑先生教人要察見天理者,亦是人自家體貼乎此耳,非謂必欲人圖寫個天理與人看也,如何?”沖對曰:「誠然!誠然!天理何嘗有定形,只是個未發之中。中亦何嘗有定體,人但常以心求中正為主意,隨時隨事,體認斟酌,調習此心,常合于中正,此便是隨處皆天理也。《康誥》所謂『作稽中德』,亦是如此。

求也自求,見也自見,得也自得,他人不能與其力,便是見得,亦不能圖寫與人看。雖然說工夫處,卻不能瞞得人也。未知是否?」先生曰:“天理只是自家體認,說便不濟事。然天理亦從何處說得?可說者,路頭耳,若連路頭也不說,便如何去體認?其全不說者,恐是未嘗加體認工夫,如未曾行上路的人,便無疑問也。

所云『心求中正,便是天理』,良是。然亦須達得天理,乃可中正。而不達天理者,有之矣,釋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何曾達得天理?」

若愚問:「《中庸》尊德性道問學一章,朱子以存心致知言之,而未至力行者,厥義維何?幸夫子教之。”先生曰:“後世儒者,認行字別了,皆以施為班布者為行,殊不知行在一念之間耳。自一念之存存,以至於事為之施布,皆行也。且事為施布,豈非一念為之乎?所謂存心即行也。」

若愚問:「天理,心之主也;人欲,心之賊也。一心之微,眾欲交攻,日侵月蝕,賊漸內據,主反退聽,旦晝所為,時或發見,殆亦杯水於輿薪之火耳,如弗勝何?今欲反其故,復其真,主者主之,賊者賊之,如之何其用力也?幸夫子教之!”先生曰:“這個天理真主未嘗亡,特為賊所蔽惑耳,觀其時或發見可知矣。體認天理,則真主常在,而賊自退聽,不是外邊旋尋討主入室來,又不是逐出賊使主可復也。只頃刻一念正,即主翁便惺,便不為賊惑耳。


  
二者常相為消長。」

問:「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性之所以立也。』子思曰:『中者,天下之大本,用之所以行也。』體用一原,顯微無間,學者從事于勿助勿忘之間而有得。夫無聲無臭之旨,則日用應酬,莫非此中,發見流行之妙,不啻執規矩以為方圓,蓋曲當也。

然堯、舜『允執之中』,孟子『無權之中』,似就事物上說,故後世有求中于外者,不知『危微精一』,皆心上工夫,而『權』之一字,又人心斟酌運量之妙。以中乎不中者,則既以反其本矣,舍此不講,而徒於事物上每每尋個恰好底道理,雖其行之無過不及,而固已入于義外之說,恐終亦不免于執一而已矣。臆見如此,未知何如?”先生曰:“聖人之學,皆是心學。所謂心者,非偏指腔子?方寸內與事為對者也,無事而非心也。

堯、舜『允執厥中』,非獨以事言,乃心事合一。允執雲者,吻合於心,與心為一,非執之於外也。所謂權者,亦心也,廉伯所云『斟酌運量之本』是也。若能於事物上察見自然天理,平時涵養,由中正出,即由仁義行之學,何有不可?若平時無存養工夫,只到事來面前,纔思尋討道理,即是行仁義必信必果之學,即是義外,即是義襲而取之者也。

誠偽王霸之分,正在於此。」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