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04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04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04頁

朗讀:

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知保身者,則必愛身;能愛身,則不敢不愛人;能愛人,則人必愛我;人愛我,則吾身保矣。能愛身者,則必敬身;能敬身,則不敢不敬人;能敬人,則人必敬我;人敬我,則吾身保矣。

故一家愛我,則吾身保,吾身保,然後能保一家;一國愛我,則吾身保,吾身保,然後能保一國;天下愛我,則吾身保,吾身保,然後能保天下。知保身而不知愛人,必至於適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將報我,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保,又何以保天下國家哉!能知愛人,而不知愛身,必至於烹身割股,捨生殺身,則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明哲保身論》)


  

夫仁者愛人,信者信人,此合外內之道也。於此觀之,不愛人,己不仁可知矣;不信人,己不信可知矣。夫愛人者人?愛之,信人者人?信之,此感應之道也。於此觀之,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信我,非特人之不信,己之不信可知矣。

(《勉仁方》)

徐子直問曰:「何哉夫子之所謂尊身也?”曰:“身與道原是一件,至尊者此道,至尊者此身。尊身不尊道,不謂之尊身,尊道不尊身,不謂之尊道。須道尊身尊,纔是至善。故曰:『天下有道,以道 身;天下無道,以身 道。』

必不以道 乎人。有王者必來取法,學焉而後臣之,然後不勞而王。如或不可則去。仕止久速,精義入神,見機而作,避世避地,避言避色,如神龍變化,莫之能測。

若以道從人,妾婦之道也。己不能尊信,又豈能使人尊信哉!」

問「莊敬持養工夫”。曰:“道一而已矣。中也,良知也,性也,一也。識得此理,則現現成成,自自在在。

即此不失,便是莊敬;即此常存,便是持養,真不須防檢。不識此理,莊敬未免 意,纔 意,便是私心。」

問:「常恐失卻本體,即是戒慎恐懼否?”曰:「且道失到那?去?」子謂王子敬:「近日工夫如何?」對曰:「善念動則充之,妄念動則去之。」問:「善念不動,惡念不動,又如何?」不能對。曰:“此卻是中,卻是性。戒慎恐懼,此而已矣。

常是此中,則善念動自知,妄念動自知,善念自充,妄念自去,如此慎獨,便是知立大本。」

程子曰:「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清固水也,濁亦不可不謂之水。」此語恐誤後學。孟子則說「性善」。

善固性也,惡非性也,氣質也,變其氣質則性善矣。清固水也,濁非水也,泥沙也,去其泥沙則水清矣。故言學不言氣質,以學能變化氣質也。明得盡渣滓,便渾化。

張子云:「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此語亦要善看,謂氣質雜性,故曰「氣質之性」。

只心有所向,便是欲。有所見,便是妄。既無所向,又無所見,便是無極而太極。良知一點,分分明明,停停噹噹,不用安排思索。

聖神之所以經綸變化,而位育參贊者,皆本諸此也。(《與俞純夫》)

只當在簡易慎獨上用功,當行而行,當止而止,此是集義。又何遇境動搖、閒思妄念之有哉?若只要遇境不動搖,無閒田妄念,此便是告子先我不動心,不知集義者也。毫釐之差,不可不辨。(《答劉子中》)

來書即事是心,更無心矣。即知是事,更無事矣。即見用功精密。(《答子直》)

良知原自無不真實,而真實者未必合良知之妙也,故程子謂:「人性上不容添一物。」(《答林子仁》)

先生問在坐曰:「天下之學無窮,惟何學可以時習之?”江西涂從國對曰:「惟天命之性,可以時習也。」童子周蒞對曰:「天下之學,雖無窮,皆可以時習也。」先生曰:「如以讀書為學,有時作文,有時學武;如以事親為學,有時又事君;如以有事為學,有時又無事;烏在可以時習乎?」童子曰:「天命之性,即天德良知也。如讀書時也依此良知,學作文也依此良知,學事親、事君、有事、無事無不依此良知,學乃所謂皆可時習也。」先生喟然嘆曰:“信予者從國也,始可與言專一矣。啟予者童子也,始可與言一貫矣。」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慾縛。私慾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

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樂便然後學,學便然後樂。樂是學,學是樂。嗚呼!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樂學歌》)

人心本無事,有事心不樂。有事行無事,多事亦不錯。(《示學者》。)知得良知卻是誰?良知原有不須知。

而今只有良知在,沒有良知之外知。(《次先師》)

先生擬上世廟書,數千言僉言孝弟也。江陵閲其遺稿,謂人曰:「世多稱王心齋,此書數千言,單言孝弟,何迂闊也。”羅近溪曰:“嘻!孝弟可謂迂闊乎?」

處士王東崖先生襞

王襞字宗順,號東崖,心齋仲子也。九歲隨父至會稽,每遇講會,先生以童子歌詩,聲中金石。陽明問之,知為心齋子,曰:「吾固疑其非越中兒也。」令其師事龍溪、緒山。

先後留越中幾二十年。心齋開講淮南,先生又相之。心齋沒,遂繼父講席,往來各郡,主其教事。歸則扁舟於村落之間,歌聲振乎林木,恍然有舞雩氣象。

萬曆十五年十月十一日卒,年七十七。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