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29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29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29頁

朗讀:

着焉察焉,無或遺焉者,聖人之無不知;踐焉履焉,無不勝焉者,聖人之無不能。洽聞亦知,多藝亦能,闇於其大者矣。

至健者知之健,至順者知之順,唯健也不可險之而知險,唯順也不可阻之而知阻。人心惟危,險阻之謂也;健順,精一之至也,君子蓋無時而不懼夫危也。


  

置我身於人人之中,而非之是之惡之愛之奪之予之者,夫然後可與無我。

物不可厭,厭物者不能格物。

晚程記

齒發衰,不可返已,志氣衰,奚有不可返者哉?日三牲,日袒割,無關志氣。日孜孜,斃而後已,善自養老者乎?

剛健中正,純粹精,無一毫髮歉,而後一毫髮非乾體。

境寂我寂,已落一層。

閲時事而傷神,徐自察之,嫉之也,非矜之也。矜之仁,嫉之偏。

潛谷鄧子儒釋之辨數千言,諸友有求其說者,子謂之曰:「只格物致知,日以身辨之矣。」

海內講學而實踐者有人,足為人師者有人,而求得先師之學者未一人見。

有不善未嘗不知,是致知;知之未嘗復行,是格物。

縣令劉梅源先生曉

劉曉字伯光,號梅源,安福人。鄉舉為新寧令。見陽明於南京,遂稟受焉。陽明贈詩「謾道《六經》皆註腳,還誰一語悟真機。”

歸集同志為惜陰會。吉安之多學者,先生為之五丁也。先生下語無有枝葉,嘗誦少陵「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句,歎曰:「可惜枉費心力,不當雲『學不聖人死不休』耶?」學者舉質鬼神無疑,先生曰:“人可欺,鬼神不可欺,今世可欺,後聖有作,真偽不可欺。」

員外劉晴川先生魁

劉魁字煥吾,號晴川,泰和人。由鄉舉,嘉靖間判寶慶五年,守鈞州七年,貳潮州六年。陞工部員外郎,上安攘十事,皆為要務。詔徙雷壇禁中,先生上疏,請緩雷殿工作,以成廟建,足邊備。

上怒,杖四十。入獄,創甚,百戶戴經藥之,得不死,與楊斛山、周訥溪講學不輟,自壬寅至乙巳,凡四年。秋八月,上齋醮,神降於箕,為先生三人頌冤,釋之。未抵家而復逮,十月還獄,又二年。

丁未十一月五日夜,高元殿火,上怳忽聞火中呼先生三人名氏,赦還家。

先生受學於陽明,卒業東廓。以直節着名,而陶融於學問。李脈泉言在鈞州與先生同僚一年,未嘗見其疾言遽色。鄉人飲酒,令之唱曲,先生歌詩,抑揚可聽。

門人尤熙問「為學之要”,曰:「在立誠。」每舉陽明遺事,以淑門人。言陽明“轉人輕快。一友與人訟,來問是非,陽明曰:『待汝數日後,心平氣和,當為汝說。』

後數日,其人曰:『弟子此時心平氣和,願賜教。』陽明曰:『既是心平氣和了,又教甚麼?』朋友在書院投壺,陽明過之,呼曰:『休離了根。』問陽明言動氣象,先生曰:『只是常人。』黃德良說陽明學問,初亦未成片段,因從游者眾,夾持起,歇不得,所以成就如此。

有舉似先生者,曰:“也是如此,朋友之益甚大。」

主事黃洛村先生弘綱


  
黃弘綱字正之,號洛村,江西雩縣人。舉正德十一年鄉試。從陽明於虔台。陽明教法,士子初至者,先令高第弟子教之,而後與之語。

先生列於高第。陽明歸越,先生不離者四五年。陽明卒,居守其家,又三年。嘉靖二十三年,始任為汀州府推官,陞刑部主事。

時塞上多故,將校下獄者,吏率刻深以逢上意。先生按法不輕上下,以故不為人所喜,遂請致仕。歸與東廓、雙江、念菴講學,流連旬月。士子有所請質,先生不遽發言,瞠視注聽,待其意盡詞畢,徐以一二言中其竅會,莫不融然。

四十年五月二十日八日卒,年七十。

先生之學再變,始者持守甚堅,其後以不致纖毫之力,一順自然為主。其生平厚於自信,而薄迎合,長於持重,而短機械,蓋望而知其為有道者也。陽明之良知,原即周子誠一無偽之本體,然其與學者言,多在發用上,要人從知是知非處轉個路頭。此方便法門也,而及門之承其說者,遂以意念之善者為良知。

先生曰:「以意念之善為良知,終非天然自有之良。知為有意之知,覺為有意之覺,胎骨未淨,卒成凡體。於是而知陽明有善有惡之意,知善知惡之知,皆非定本。意既有善有惡,則知不得不逐於善惡,只在念起念滅上工夫,一世合不上本體矣。」四句教法,先生所不用也。雙江「歸寂」,先生曰:「寂與感不可一例觀也,有得其本體者,有失其本體者。自得其本體之寂者言之,雖存之彌久,涵之極深,而淵微之精未嘗無也。自得其本體之感者言之,雖紛然而至,杳然而來,而應用之妙未嘗有也。

未嘗有,則感也寂在其中矣;未嘗無,則寂也感在其中矣。不 不聞其體也,戒慎恐懼其功也,皆合寂感而言之者也。」按雙江之寂,即先生之所謂「本體」也。知主靜非動靜之靜,則歸寂非寂感之寂矣。

然其間正自有說。自來儒者以未發為性,已發為情,其實性情二字,無處可容分析。性之於情,猶理之於氣,非情亦何從見性,故喜怒哀樂,情也;中和,性也。於未發言喜怒哀樂,是明明言未發有情矣,奈何分析性情?則求性者必求之未發,此歸寂之宗所由立也。

一時同門與雙江辨者,皆從已發見未發,亦仍是析情於發,析性於未發,其情性不能歸一同也。

洛村語錄

自先師提揭良知,莫不知有良知之說,亦莫不以意念之善者為良知。以意念之善為良知,終非天然自有之良。知為有意之知,覺為有意之覺,胎骨未淨,卒成凡體。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