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27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127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127頁

朗讀:

○丁憂交代昔時見有司丁父母憂,聞訃奔喪,不出半月。近議必令交代,方許離任。至有欠庫未補,服闋猶不得歸者。是則錢糧為重,倫紀為輕,既乖宰物之方,復失使臣之禮。其弊之由,始於刻削太過。蓋昔者錢糧掌于縣丞,案牘掌于主簿,稅課掌于大使,令者稽其要而無所與焉。又皆俸足以贍其用,而不取之於庫藏。故聞訃遄行,無所留滯,而亦不見有那移侵欠之事。今則州縣之中,錐刃之未上盡取之,而大吏之誅求尤苦不給,庫藏罄乏,報以虛文,至于近年,天下無完庫矣。即勒令交代,亦不過應之以虛文,徒滋不孝之官,而無益於國計盈虛之數也。嗚呼!君人者,亦知養廉為致孝之源乎?

陶侃謂王貢曰:「杜韜為益州刺史,盜用庫錢,父死不奔喪。卿本佳人,何為隨之也?天下安有白頭賊乎?」貢遂來降,而韜敗走。今日居官之輩大半皆如杜韜,然如此之人作賊,亦不能成也。


  

史言:梁高祖丁文皇帝憂時,為齊隨王鎮西諮議參軍,在荊鎮彷彿奉問,便投劍星馳,不復寢食,倍道前行,憤風驚浪,不暫停止。及居帝位,立七廟,月中再過。每至展拜,常涕泗滂沱,哀動左右。然則明王孝治天下,而不遺小國之臣,必有使之各盡其情者矣。

洪武八年八月戊辰,詔百官,聞父母喪者,不待報,許即去官。時北平按察司僉事呂本言:「近制,士大夫出仕在外,聞父母之喪,必待移文原籍審核,俟其還報,然後奔喪。臣竊以為中外官吏去鄉,或一二千里,或且萬里。及其文移往複,近者彌月,遠者半年,使為人子者銜哀待報。比還家,則殯葬已畢,豈惟莫睹父母容體,雖棺柩亦有不及見者。揆之子情,深可憐憫。臣請自今官吏,若遇親喪,許令其家屬陳于官,移文任所,令其奔赴,然後核實。庶人子得盡送終之禮,而朝廷孝理之道彰矣。」上然之,故有是命。

○武官丁憂《晉書》言:「姚興下書,將帥遭大喪,非在疆場險要之所,皆聽奔赴,及期,乃從王役。」宋岳飛乞終母喪,以張憲攝軍事,步歸廬山。《元史》言:「成宗詔軍官,除邊遠出征,其徐遇祖父母、父母喪,依民官例,立限奔赴。」然則今制,武官不丁憂,非一道同倫之義也。《國史》言:「洪武二十八年,蘭州衛指揮僉事徐遵等以父及祖母病卒,奏乞扶樞歸葬鄉裡。廷議勿許,上特可之。」豈非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者邪?

○居喪飲酒唐憲宗元和九年四月癸未,京兆府奏:「故法曹陸賡男慎餘與兄博文居喪,衣華服,過坊市,飲酒食肉。」詔各決四十,慎徐流循州,博文遞歸本貫,十二年四月辛丑,附馬都尉于季友坐居嫡母喪與進士劉師服宴飲。季友削官爵,苔四十,忠州安置。師笞四十,配流連州。于ν以不能訓子,削階。以禮坊民,而法行于貴戚,此唐室之所以復振也。

姚興時,有給事黃門侍郎古成洗,每以天下是非為己任。京兆韋高慕阮籍之為人,居母喪,彈琴飲酒。洗聞而位曰:「吾當私刃斬之,以崇風教。」遂持劍求高,高懼而逃匿,終身不敢見。僭亂之國猶有此人。

○匿喪俊唐明宗天成三年閏八月,滑州掌書記盂升匿母憂,大理寺斷流。奉敕:「朕以允從人望,嗣守帝圖,政必究于化源,道每先於德本,貴持國法,以正人倫。孟升身被儒冠,職居賓幕,比資籌畫,以贊盤維。而乃都昧操修,但貪榮祿,匿母喪而不舉,為人子以何堪,瀆污時風,敗傷名教。五刑是重,十惡難寬。將復投荒,無如去世,可賜自盡。」其觀察使、判官、錄事參軍失于糾察,各有殿罰。

○國恤宴飲《春秋傳》言:「吳公子札自衛如晉,將宿于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夫子獲罪于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猶燕之巢于幕上,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漢魏以下有山陵未成而宴飲者。《漢書‧元後轉》:「司隷校尉解光奏,曲陽侯王根,骨肉至親,社稷大臣。先帝山陵未成,公聘取故掖庭女樂五官殷嚴、王飛君等,置酒歌舞,無人臣禮,大不敬不道。以根嘗建社稷之策,遣就國。其兄子成都侯況免為庶人,歸故郡,」《魏書‧甄楷傳》:「除秘書郎。世宗崩未葬,楷與河南尹丞張普惠等飲戲,免官」是也,有國喪末期而宴飲者。《晉書‧鐘雅傳》:「拜尚書左丞。奏言肅祖明,皇帝棄背萬國,尚未期月,聖主縞素,百僚滲愴。尚書梅陶無大臣忠慕之節,家庭侈靡,聲伎紛葩,絲竹之音流聞衢路,宜加放黜,以整王憲」是也。有國忌而宴飲者。《舊唐書‧德宗紀》:「貞元十二年五月丁巳,附馬都尉郭曖、王士平及暖弟煦、暄坐代宗忌日宴飲,貶官歸第」是也。此皆故事之宜舉行者。禮者,君之大柄,可聽其頽弛而不問乎?


  
○宋朝家法宋世典常不立,政事叢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然其過于前人者數事,如入君宮中自行三年之喪,一也;外言不入于捆,二也;未及未命即立族子為皇嗣,三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四也。此皆漢唐之所不及,故得繼世享國至三百餘年。若其職官軍旅食貨之制,冗雜無紀,俊之為國者並當取以為戒。

●卷十六

○明經今人但以貢生為明經,非也,唐制有六科:一曰秀才,二曰明經,三日進士,四曰明法,五曰書,六曰算。當時以詩賦取者謂之進士,以經義取者謂之明經。今罷詩賦而用經義,則今之進士乃唐之明經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