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頁
32.
7為說者曰:「孫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孫卿迫于亂世,昺于嚴刑(
1);上無賢主,下遇暴秦;禮義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絀約,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諸侯大傾。當是時也,知者不得慮,能者不得治,賢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無睹,賢人距而不受。然則孫卿懷將聖之心(
2),蒙佯狂之色,視天下以愚(
3)。《詩》曰(
4):「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謂也。是其所以名聲不白、徒與不眾、光輝不博也。今之學者,得孫卿之遺言余教,足以為天下法式表儀。所存者神(
5),所過者化。觀其善行,孔子弗過。世不詳察,雲非聖人,奈何?天下不治,孫卿不遇時也。德若堯、禹,世少知之;方術不用,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為紀綱。嗚呼!賢哉!宜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紂,殺賢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
6);接輿避世(
7),箕子佯狂(
8);田常為亂(
9),闔閭擅強(
10)。為惡得福,善者有殃。今為說者又不察其實,乃信其名;時世不同,譽何由生?不得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謂不賢乎(
11)?
【註釋】
(
1):見
15.
3注(
21)。(
2)將聖:大聖。參見《論語·子罕》「固天縱之將聖」何晏《集解》
及邢昺《疏》。(
3)視:通「示」。(
4)引詩見《詩·大雅·烝民》。(
5)神:見
15.
11注(
20)。(
6)孔
子拘匡:見
25.
11注(
1)。(
7)接輿:春秋時楚國的隱士,他裝瘋避世,因迎孔子之車而歌,故稱接輿。
有人說他姓陸,名通,字接輿。(
8)箕子:見
8.
15注(
8)。(
9)田常:即田成子,也作田恆、陳恆、陳
成子,春秋時齊國的大臣。公元前
481年,他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任相國。從此,姜姓的齊國
政權完全被田氏所控制。(
10)闔閭:見
11.
4注(
8)。(
11)本章韻腳:刑、秦、成、冥、傾,耕真通轉
(「秦」屬真部,其餘屬耕部)。治、使,之部。受、愚,幽侯旁轉。白、博,鐸部。儀、化、過、
何,歌部。治、時、之、疑,之部。明、行、綱、王、良、匡、狂、強、殃,陽部。名、生、成、賢,
耕真通轉(「賢」屬真部,其餘屬耕部)。
【譯文】
那些立說的人說:「荀卿及不上孔子。」這不對。荀卿被迫處在亂世,身受嚴刑箝制;上沒有賢德君主,下碰上暴虐之秦;禮制道義不能推行,教育感化不能辦成;仁人遭到罷免束縛,天下黑暗昏昏沉沉;德行完美反受譏諷,諸侯大肆傾軋兼併。在這個時代啊,有智慧的人不能謀劃政事,有能力的人不能參與治理,有德才的人不能得到任用。所以君主受到矇蔽而看不見什麼,賢能的人遭到拒絶而不被接納。既然這樣,所以荀卿抱著偉大的聖人的志向,卻又給自己臉上加了一層裝瘋的神色,向天下人顯示自己的愚昧。《詩》云:「不但明智又聰慧,用來保全他自身。」說的就是這種人啊。這就是他名聲不顯赫、門徒不眾多、光輝照耀得不廣的原因。現在的學者,只要能得到荀卿遺留下來的言論與殘剩下來的教導,也完全可以用作為天下的法度準則。他所在的地方就得到全面的治理,他經過的地方社會就發生了變化。看看他那善良的行為,孔子也不能超過。世人不加詳細考察,說他不是聖人,有什麼辦法呢?天下不能治理好,是因為荀卿沒有遇到時機啊。他的德行像堯、禹一樣,世人卻很少知道這一點;他的治國方略不被採用,反被人們所懷疑。他的智力極其聰明,他遵循正道、端正德行,足以成為人們的榜樣。唉呀!賢能啊!他應該成為帝王。天地不知,竟然善桀、紂,殺害賢良。比干被剖腹挖心,孔子被圍困在匡地,接輿逃避社會,箕子假裝發瘋,田常犯上作亂,闔閭放肆逞強。作惡的得到幸福,行善的反遭禍殃。現在那些立說的人又不考察實際情況,竟然相信那些虛名;時代不同,名譽從哪裡產生?不能執政,功業哪能建成?志向美好、德行惇厚,誰說荀卿沒有德才呢?
附錄
本書採摭文獻要目
[說明]
為了節約篇幅,本書在引用文獻時往往不詳加標明。凡校改原文,只標出文獻簡稱;而解釋文義,則大多不註明出處,僅于疑難之處註明「×××說」。為了便于讀者在深入研究時進行查考,現詳列其作者、著作全稱及其版本,並視情況酌情說明之。當然,本書撰寫時所參考之文獻不止於此,為節省篇幅,在此僅列其主要者。
一、本書之原文及校改原文時所據文獻:
1.《集解》:指王先謙《荀子集解》,據光緒辛卯(
1891年)思賢講舍刊本。其詳情見本書《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