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228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荀子註譯

第228頁 / 共254頁。

 大小:

 第228頁

朗讀:

為君之道,在於瞭解人;為臣之道,在於精通政事。從前舜治理天下,不用事事告誡而各種事情也就辦成了。農夫對種地很精通卻不能因此而去做管理農業的官吏,工人和商人也是這樣。

520講:


  

2774以賢易不肖,不待卜而後知吉。以治伐亂,不待戰而後知克。

【譯文】

用賢能的人去替換沒有德才的人,不等占卜就知道是吉利的。用安定的國家去攻打混亂的國家,不等交戰就知道能攻克。

521講:

2775齊人欲伐魯,忌卞莊子(1),不敢過卞。晉人欲伐衛,畏子路(2),不敢過蒲。

【註釋】

(1)卞:魯國的城邑,在今山東泗水縣東。卞莊子:春秋時魯國卞邑的大夫,以勇敢著名,其事

可參見《論語·憲問》及《韓詩外傳》卷十第十三章。(2)子路:即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

春秋卞邑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的學生,有勇力,曾在衛國的蒲邑(在今河南長垣縣西南)當

過邑長。

【譯文】

齊國人想攻打魯國,顧忌卞莊子,不敢經過卞城。晉國人想攻打衛國,害怕子路,不敢經過蒲邑。

522講:

2776不知而問堯、舜,無有而求天府(1)。曰:先王之道,則堯、舜已;六貳之博(2),則天府已。

【註釋】

(1)天府:朝廷的倉庫。(2)六貳:當為「六藝」之誤,指六經(盧文弨說)。即《詩》、《書》、

《禮》、《樂》、《易》、《春秋》。

【譯文】

不懂政治就去詢問堯、舜,沒有財富就去尋求寶庫。我說:古代聖王的政治原則,就是堯、舜;六經包含的豐富內容,就是寶庫。

523講:

2777君子之學如蛻,幡然遷之(1)。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顏色、出辭氣效。無留善,無宿問。

【註釋】

(1)幡然:通「翻然」,見164注(15)。

【譯文】

君子的學習就像蛇,蟬等脫殼一樣,很快有所改變。所以他走路效仿,站立效仿,坐著效仿,他擺什麼臉色、講什麼話、用什麼口氣都效仿。不把好事留下不做,不把要問的事拖過夜。

524講:

2778善學者盡其理,善行者究其難。

【譯文】

善於學習的人徹底搞通事物的道理,善於做事的人徹底克服工作中的困難。

525講:

2779君子立志如窮,雖天子、三公問正(1),以是非對。

【註釋】

(1)三公:見824注(5)。正:通「政」。

【譯文】

君子樹立志向好像陷入困境一樣不能變通,即使天子、三公詢問政事,也根據是非來回答。

526講:

2780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苟,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1)。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

【註釋】

(1)細席:當為「絪席」之誤,即「茵席」,褥墊。

【譯文】



君子窮困而不喪失志氣,勞累而不苟且偷安,面臨禍患而不背棄平時坐席上說的話。歲月不寒冷,就無從知道松柏;事情不危難,就無從知道君子沒有一天不在這樣。


  

527講:

2781雨小,漢故潛(1)。夫盡小者大,積微者著(2),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3)。小人不誠于內而求之於外。

【註釋】

(1)漢:漢水,在今陝西、湖北省境內。潛:潛水,是從漢水下游分出的流向長江的河道,有人

以為即今湖北潛江縣的蘆洑河。(2)著:《集解》作「箸」,據宋浙本改。(3)問:通「聞」(w • 8n • 問),

聲譽。

【譯文】

雨雖然小,漢水卻照舊流入潛水。儘量收羅微小的就能變成巨大,不斷積累隱微的就會變得顯著,道德極高的人臉色態度就和潤,品行完美的人名聲就傳得遠。小人內心不真誠卻到外界去追求聲譽。

528講:

2782言而不稱師謂之畔,教而不稱師謂之倍。倍畔之人(1),明君不內(2),朝士大夫遇諸涂不與言。

【註釋】

(1)倍:通「背」。畔:通「叛」。(2)內(n • 4納):同「納」。

【譯文】

說話時不稱道老師叫做反叛,教學時不稱道老師叫做背離。背叛老師的人,英明的君主不接納,朝廷內的士大夫在路上碰到他不和他說話。

529講:

2783不足於行者,說過。不足於信者,誠言(1)。故《春秋》善胥命(2),而《詩》非屢盟(3),其心一也。

【註釋】

(1)誠:通「盛」。(2)《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據魯史修訂而

成。對《春秋》進行闡明、解釋的主要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戰國秦漢時,人們引述《左傳》、

《公羊傳》、《穀梁傳》中的話,往往也統稱《春秋》。此文說「《春秋》善胥命」。實指《公羊傳·桓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