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78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日知錄

第178頁 / 共271頁。

○漢王子侯漢王子侯之盛,無過哀、平之間。《王莽傳》:五威將帥七十二人,還奏事,漢諸侯王為公者悉上璽緩為民。《後漢‧光武紀》:「建武二年十二月戊午,詔曰:惟宗室列侯為王莽所廢,先靈無所依歸,朕甚憫之,其並復故國。若侯身已沒,屬所上其子孫,見名尚書封拜。」是皆絶于莽而復封于光武之時。然《漢書》表、傳中往往言「王莽篡位,絶」,而《表》言安眾侯崇,居攝元年舉兵,為王莽所滅。侯寵,建武二年,以崇從父弟紹封。十三年,侯松嗣,今見。”師古曰:「作《表》時見為侯也。」《表》言「今見」者止此一人,是光武之時侯身已沒者,其子孫亦但隨宜封拜而已。惟安眾之以故國紹封者,褒崇之忠,非通例也。又《莽傳》云:「嘉新公國師,以符命力予四輔。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寇,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唯國師公以女配莽子,故不賜姓。」《武五子傳》:「廣陽王嘉以獻符命,封扶美侯,賜姓王氏,」《諸侯王表》:「魯王閔獻神書,言莽德封列侯,賜姓王。」「中山王成都獻書,言莽德,封列侯,賜姓王。」《王子侯表》:「新鄉侯佟,元始五年,上書言莽宜居攝,莽篡位,賜姓王。」若此之類,光武豈得而復封之乎?又《王子侯表》序曰:「元始之際,王莽攝朝,偽褒宗室侯及王之孫焉。居攝而愈多,非其正,故弗錄,旋踵亦絶。」又可見莽攝位之所封者,光武皆不紹封也。夫惟于親親之中而寓褒忠之意,則于安眾之封見之。史文雖略,千載之下可以情測也。此一代之大典,不可不論。

《武五子傳》:「昌邑王賀,廢封為海昏侯,薨。元帝復封賀子代宗為海昏侯。傳子至孫,今見為侯。」《表》云:「賀以神爵三年薨,坐故行淫闢,不得置後,初元三年,厘侯代宗,以賀子紹封,傳至孫原侯保世嗣,傳至曾孫侯會邑嗣,免,建武復封。」是光武之復封有此二人,安眾以褒忠,海昏以嘗居尊位故與?


  

《功臣表》:「蕭何九世孫禹,王莽始建國元年更為蕭鄉侯。莽敗,絶。」「曹參十世孫宏,舉兵佐軍,詔封平陽侯,十一世侯曠嗣,今見。」非光武之薄于■侯而厚于平陽也,非有功不侯,高帝法也。

紅陽侯王泓,以與諸劉結恩,父丹降為將軍,戰死。富平侯張純,以先來詣闕,皆得紹封,而杜憲、趙牧並以先降梁王,不得嗣,光武命功之典如此。

○漢侯國《漢書‧地理志》,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並無侯國,以在畿內故也。然《功臣侯表》有陽陵侯傅寬、高陵侯王虞人,《恩澤侯表》有高陵侯翟方進,並左馮翊縣名。《功臣侯表》平陵侯蘇建、平陵侯范明友,右扶風縣名。而高陵下曰「琅琊」,二平陵下曰「武當」,則知此鄉名之同於縣者,而非三輔也。若後漢則新豐侯單超、新豐侯段、京兆縣夏陽侯馮異、櫟陽侯景丹、臨晉侯楊賜,並左馮翊縣。好侯耿、槐裡侯萬修,槐裡侯竇武、槐裡侯皇甫嵩、邑侯宋弘、侯董卓,並右扶風縣。而嵩傳云:「食槐裡、美陽兩縣,八千戶。」蓋東都之後,三輔同於郡國矣。

《地理志》侯國有注有不注,殆不可曉意者,班史亦仍前人之文,止據其時之見在者而書之乎?


  

○都《詩》毛氏傳:「下邑曰都,」後人以為人君所居,非也。考之經,則《書》之雲「大都小伯」,《詩》之雲「在浚之都」,「作都于向」者,皆下邑也。《左傳》曰:「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又曰:「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故晉二五言于獻公曰:「狄之廣莫于晉為都。」謂蒲也、屈也。士伯謂叔孫昭子曰:「將館子于都。」謂箕也。公孫朝謂季平子曰:「有都以衛國也。」謂成也。仲由為季氏宰,將墮三都,謂後阝也、費也、成也。萊章曰:「往歲克敵,今又勝都。」謂廩丘也。《孟子》:「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謂平陸也。《韓子》:「衛嗣君以一都買一胥靡。」謂左氏也。《史記》趙良勸商君歸十五都,灌園于鄙。秦王謂藺相如:召有司按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齊王令章子將五都之兵,因北地之眾以伐燕。張儀說楚王,請效萬家之都以為湯沐之邑。而陳恢見沛公亦曰:「宛,大郡之都也。」其名始於《周禮‧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而王之子弟所封,及公卿之采邑在焉,於是乎有都宗人、都司馬,其後乃為大邑之稱耳。故《詩》云:「彼都人士。」《禮記‧月令》:「命農勉作,毋休于都。」而宰夫掌群都縣鄙之治。商子言百都之尊爵厚祿,《史記》信陵君之諫魏王,謂所亡於秦者,大縣數十,名都數百。則皆小邑之稱也。三代以上,若湯居毫,太王居,並言居,不言都。至秦始皇始言:「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而項羽分立諸侯王,遂各以其所居之地為都。王莽下書言周有東都、西都之居,而以洛陽為新室東都,常安為新室西部,後世因之,遂以古者下邑之名為今代京師之號,蓋習而不察矣。《史記‧商君傳》:「築冀闕、宮庭于咸陽,秦自雍徙都之。而集小都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上都,國都之都;下都,都鄙之都。史文兼古今語。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