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31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131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131頁

朗讀:

○擬題今日科場之病,莫甚乎擬題。且以經文言之,初場試所習本經義四道,而本經之中,場屋可出之題不過數十。富家巨族延請名士館于家塾,將此數十題各撰一篇,計篇酬價,令其子弟及僮奴之俊慧者記誦熟習。入場命題,十符八九,即以所記之文抄謄上卷,較之風檐結構,難易遇殊,《四書》亦然。發榜之後,此曹便為貴人,年少貌美者多得館選,天下之士靡然從風,而本經亦可以不讀矣,予聞昔年《五經》之中,惟《春秋》止記題目,然亦須兼讀四傳。又聞嘉靖以前,學臣命《禮記》題,有出《喪服》以試士子之能記否者,百年以來,《喪服》等篇皆刪去不讀,今則並《檀弓》不讀矣。《書》則刪去《五子之歌》、《湯誓》、《盤庚》、《西伯勘黎》、《微子》、《金胺》、《顧命》、《康王之浩》、《文侯之命》等篇不讀,《詩》則刪去淫風變雅不讀,《易》則刪去《訟》、《否》、《剝》、《豚》、《明夷》、《睽》、《蹇》、《困》、《旅》等卦不讀,止記其可以出題之篇,及此數十題之文而已。讀論惟取一篇,披莊不過盈尺。因陋就寡,赴速邀時。成者,以一年畢之。昔人所待一年而習者,以一月畢之。成於剿襲,得于假倩,卒而間其所未讀之經,有茫然不知為何書者,故愚以為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們四百六十餘人也,請更其法,凡《四書》、《五經》之文皆問疑義,使之以一經而通之於《五經》、又一經之中亦各有疑義,如《易》之鄭、王,《詩》之毛、鄭,《春秋》之三傳,以及唐宋諸儒不同之說。《四書》、《五經》皆依此發問,其對者必如朱子所云:「通貫經文,條舉眾說,而斷以己意。」其所出之題不限盛衰治亂,使人不得意擬,而其文必出於場中之所作,則士之通經與否可得而知,其能文與否亦可得而驗矣。又不然,則姑用唐宋賦韻之法,猶可以杜節抄剽盜之弊。蓋題可擬而韻不可必,文之工拙猶其所自作,必不至以他人之文抄謄一過而中式者矣。其表題專出唐宋策題,兼問古今,人自不得不讀《通鑒》矣。夫舉業之文,昔人所鄙斥,而以為無益於經學者也,今猶不出於本人之手焉,何其愈下也哉!

讀書不通《五經》者,必不能通一經,不當分經試士。且如唐宋之世,尚有以《老》、《莊》諸書命題,如《卮言日出賦》,至相率扣殿檻乞示者。今不過《五經》、益以《三禮》、《三傳》,亦不過九經而已。此而不習,何名為上?《宋史》、「馮元,授江陰尉,時詔流內銓以明經者補學官,元自薦通《五經》、謝泌笑曰:『古人治一經而至皓首,于尚少,能盡通邪?』對曰:『達者一以貫之。』更問疑義,辨析無滯。」


  

《石林燕語》「熙寧以前,以詩賦取士,學者無不先遍讀《五經》。余見前輩雖無科名,人亦多能雜舉《五經》蓋自幼學時習之,故終老不忘,自改經術,人之教子者往往便以一經授之,他經縱讀亦不能精,其教之者亦未必皆通《五經》,故雖經書正文亦多遺誤。若今人問答之間,稱其人所習為『貴經』,自稱為『敝經』,尤可笑也。」

科場之法,欲其難不欲其易,使更其法而予之以難,則覬倖之人少。少一覬倖之人則少一營求患得之人,而士類可漸以清。抑士子之知其難也,而攻苦之日多,多一攻苦之人則少一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之人,而士習可漸以正矣。

墨子言:「今若有一諸侯于此,為政其國家也,曰:『凡我國能射禦之士,我將賞貴之;不能射禦之士,我將罪賤之。』問于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必能射禦之士喜,不能射禦之士懼。曰:“凡我國之忠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忠信之士,我將罪賤之。’問于若國之士,孰喜孰懼?我以為忠信之士喜,不忠信之士懼。」今若責士子以兼通《九經》,記《通鑒》歷代之史,而曰:「若此者中,不若此者黜。」我以為必好學能文之士喜,而不學無文之士懼也。然則為不可之說以撓吾法者,皆不學無文之人也,人主可以無聽也。

今日欲革科舉之弊,必先示以讀書學問之法,暫停考試數年而後行之,然後可以得人。晉元帝從孔但之議,聽孝廉申至七年乃試,古之人有行之者。


  
○題切時事考試題目多有規切時事,亦虞帝「予違汝弼」之遺意也。《宋史‧張洞傳》「試開封進士,賦題曰《孝慈則忠》。時方議濮安懿王稱皇事,英宗曰:『張洞意諷朕。』宰相韓琦進曰:『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上意解。」古之人君近則盡官師之規,遠則通鄉校之論,此義立而爭諫之途廣也矣。

天啟四年,應天鄉試題《今夫奕之為數》一節,以魏忠賢始用事也,浙江鄉試題《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以杖殺工部郎萬憬也。七年江西鄉試題《皓皓乎不可尚已》,其年監生陸萬齡請以忠賢建祠國學也。崇幀三年,應天鄉試題《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以媚奄諸臣初定逆案也。此皆可以開帝聰而持國是者。當時季集,而污水鶴鳴之義猶存於士大夫,可以想見先朝之遺化。若崇禎九年應天鄉試《春秋》題《宋公入曹,以曹伯陽歸》,以公孫繮比陳啟新,是以曹伯陽比皇上,非所宜言,大不敬。天啟七年,順天鄉試《書經》題《我二人共貞》,以周公比魏忠賢,則又無將之漸,亦見之彈文者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