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30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130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130頁

朗讀:

元八年三月庚子。中書省言:「進士禦試答策,多系在外準備之文,工拙不甚相遠,難於考較,祖宗舊制,禦試進士賦詩論三題,施行已遠,前後得人不少。況今朝廷見行文字多系聲律對偶,非學問該洽,不能成章。請行祖宗三題舊法,詔來年禦試,將詩賦舉人複試三題經義。舉人且令試策,此後全試三題。」是當時即以經義為在外準備之文矣。陳後山《談叢》言:「荊公經義行,舉子專誦王氏章句,而不解義。荊公悔之,曰:『本欲變學究為秀才,不謂變秀才為學究也。』」豈知數百年之後,並學究而非其本質乎?此法不變,則人才日至于消耗,學術日至于荒陋,而五帝三王以來之天下,將不知其所終矣。趙鼎言:「安石設虛無之學,敗壞人才。」陳公輔亦謂:「安石使學者不治《春秋》,不讀《史》、《漢》,而習其所為《三經新義》,皆穿鑿破碎無用之空言也。」若今之所謂時文,既非經傳,復非子史,展轉相承,皆杜撰無根之語。以是科名所得十人之中,其八九皆為白徒。而一舉于鄉,即以營求關說為治生之計。於是在州裡則無人非勢豪,適四方則無地非遊客,而欲求天下之安寧,斯民之淳厚,豈非卻行而求及前人者哉?

《大祖實錄》:「洪武三年八月,京師及各行省開鄉試。初場《四書》疑問,本經義及《四書》義各一道。第二場論一道。第三場策一道。中式者,後十日,復以五事試之,曰騎、射、書、算、律,騎觀其馳驅便捷,射觀其中之多寡,書通於六義,算通於九法,律觀其決斷。詔文有曰:『朕特設科舉,以起懷才抱德之士,務在經明行修,博通古今,文質得中,名實相稱。其中選者,朕將親策于廷,觀其學識,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伏讀此制,真所謂求實用之上者矣。至十六年,命禮部頒行科舉成式:第一場《四書》義三道,經義四道,未能者許各減一道;第二場論一道,詔浩表內科一道,判語五條;第三場經史策五道,文辭增而實事廢,蓋與初詔求賢之法稍有不同,而行之二百餘年,非所以善述祖宗之意也。


  

《四書》疑猶唐人之判語,設為疑事間之,以觀其學識也。《四書》義猶今人之判語,不過得之記誦而已。苟學識之可取,則劉賞之對止於一篇已足。蓋一代之人才徒以記誦之多,書寫之速,而取其長,則七篇不足為難,而有並作《五經》二十三篇,如崇幀七年之顏茂猷者,亦何稗于經術,何施于國用哉。《實錄》言:「洪武十四年六月丙辰,詔于國子諸生中,選才學優等聰明俊偉之士,得三十七人。命之博極群書,講明道德經濟之學,以期大用,稱之曰老秀才。累賜羅綺襲衣中靴,禮遇甚厚。」是則聖祖所望于諸生者,固不僅以帖括之文。而惜乎大臣無通經之士,使一代籲俊之典但止於斯,可嘆也!

永樂二十二年十月丁卯,仁廟諭大學士楊士奇等曰:「朝廷所重安百姓,而百姓不得蒙福者由牧守匪人,牧守匪人由學校失教,故歲貢中愚不肖十率七八。古事不通,道理不明,此豈可任安民之寄?」當日貢舉之行,不過四十年,而其弊已如此,乃護局之臣猶托之祖制,而相持不變乎?


  
○三場明初三場之制,雖有先後,而無重輕。乃士子之精力多專于一經,略于考古。主司閲卷,復護初場所中之卷,而不深求其二三場。夫昔之所謂三場,非下帷十年,讀書千卷,不能有此三場也。今則務于捷得,不過于《四書》、一經之中擬題一二百道,竊取他人之文記之,入場之日,抄謄一過,便可僥倖中式,而本經之全文有不讀者矣。率天下而為欲速成之童子,學問由此而衰,心術由此而壞。宋嘉中,知諫院歐陽修上言:「今之舉人以二千人為率,請寬其日限,而先試以策而考之。擇其文辭鄙惡者,文意顛倒重雜者,不識題者,不知故實略而不對所問者,誤引事蹟者,雖能成文而理識乖誕者,雜犯舊格不考式者,凡此七等之人先去之,計二千人可去五六百。以其留者次試以論,又如前法而考之,又可去其二三百。其留而試詩賦者,不過千人矣。于千人而選五百,少而易考,不至勞昏,考而精當,則盡善矣。縱使考之不精,亦當不至大濫,蓋其節抄剽盜之人皆以先策論去之矣。比及詩賦,皆是已經策論,粗有學問理識,不至乖誕之人,縱使詩賦不工,亦可以中選矣。如此可使童年新學全不曉事之人無由而進。」今之有天下者,不能復兩漢舉士之法,不得已而以言取人,則文忠之論亦似可取。蓋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節抄剽盜之人,而七等在所先去,則ウ劣之徒無所僥倖,而至者漸少,科場亦自此而清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