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94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94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94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言利之臣《孟子》曰:「無政事則財用不足。」古之人君未嘗諱言財也,所惡於興利者,為其必至于害民也。昔明太祖嘗黜言利之御史,而謂侍臣曰:「君子得位,欲行其道;小人得位,欲濟其私。欲行道者心存於天下國家,欲濟私者心存於傷人害物。」此則唐太宗責權萬紀之遺意也。又廣平府吏王允道言:「磁州臨水鎮產鐵,請置爐冶。」上曰:「朕聞治世,天下無遺賢,不聞天下無遺利。且利不在官則在民,民得其利則財源通,而有益於官,官專其利則利源塞,而必損於民。今各冶數多,軍需不乏,而民生業已定,若復設此,必重擾之矣。」杖之流海外。聖祖不肩好貨之意,可謂至深切矣。自萬曆中礦稅以來,求利之方紛紛,且數十年,而民生愈貧,國計亦愈窘。然則治亂盈虛之數從可知矣。為人上者,可徒求利而不以斯民為意與?

《新唐書‧宇文韋楊王列傳》贊曰:「開元中,宇文融始以言利得幸。于時天子見海內完治,偃然有攘卻四裔之心。融度帝方調兵食,故議取隱戶剩田以中主欲。利說一開,天子恨得之晚,不十年而取宰相。雖後得罪,而追恨融才猶所未盡也。天寶以來,外奉軍興,內蠱艷妃,所費愈不貲計。於是韋堅、楊慎矜、王釒共、楊國忠各以裒刻進,剝下益上,歲進羡緡百億萬,為天子私藏,以濟橫賜,而天下經費自如。帝以為能,故重官累使,尊顯ピ赫然。天下流亡日多於前,有司備員不復事。而堅等所欲既充,還用權娼,以想屠滅,四族皆覆,為天下笑。孟子所謂上下交征利而國危者,可不信哉?」嗚呼,芮良夫之刺厲王也曰:「所怒甚多,而不備大難!」三季之君莫不皆然。前車覆而後不知誡,人臣以喪其軀,人主以忘其國,悲夫!


  

讀孔、孟之書,而進管、商之術,此四十年前士大夫所不肯為,而今則滔滔皆是也。有一人焉可以言而不言,則群推之以為有恥之士矣。上行之則下效之,於是錢谷之任,榷課之司,昔人所避而不居,今且攘臂而爭之。禮義淪亡,盜竊競作,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後之興王所宜重為懲創,以變天下之貪邪者,莫先乎此。

○俸祿今日貪取之風,所以膠固於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給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昔者武王克殷,庶士倍祿。《王制》:「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漢宣帝神爵三年,詔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吏百石已下俸十五。」光武建武二十六年,詔有司增百官俸,其千石以上減于西京舊制,六百石已下增于舊秩。晉武帝泰始三年,詔曰:「古者以德詔爵,以庸制祿,雖下士猶食上農,外足以奉公忘私,內足以養親施惠。今在位者,祿不代耕,非所以崇化本也。其議增吏俸。」唐時俸錢,上州刺史八萬,中下州七萬;赤縣令四萬五千,畿縣、上縣令四萬;赤縣丞三萬五千,上縣丞三萬;赤縣簿尉三萬,畿縣、上縣薄尉二萬。玄宗天寶十四載,制曰:「衣食既足,廉恥乃知。至如資用靡充,或貪求不已,敗名冒法,實此之由。輦轂之下尤難取給,其在西京文武九品已上正員官,今後每月給俸食、雜用、防閣、庶仆等宜十分率加二分;其同正員官加一分。仍為常式。」而白居易《為尉詩》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其《江州司馬廳記》曰:「唐興,上州司馬秩五品,歲廩數百石,月俸六七萬,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給家。」今之制,祿不過唐人之什二三,彼無以自贍,焉得而不取諸民乎?昔楊綰為相,承元載汰侈之後,欲變之以節儉,而先益百官之俸,皇甫以宰相判度支,請減內外官俸祿,給事中崔植封還詔書,可謂達化理之原者矣。《漢書》言王莽時,天下吏以不得俸祿,各因官職為奸,受取賕賂,以自共給。《五代史》言北漢國小民貧,宰相月俸止百緡,節度使止三十緡,自余薄有資給而已,故其國中少廉吏。穆王之書曰:「爵重祿輕,群臣比而戾民,畢程氏以亡。」此之謂矣。

前代官吏皆有職田,故其祿重;祿重則吏多勉而為廉。如陶潛之種秫,阮長之之芒種前一日去官,皆公田之證也。《元史》:「世祖至元元年八月乙已,詔定官吏員數,分品從官職,給俸祿,頒公田。」《太祖實錄》:「洪武十年十月辛酉,制賜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祿之數。」是國初此制未廢,不知何年收職田以歸之上,而但折俸鈔,其數年收職田以歸之上,而但折俸鈔,其數復視前代為輕,始無以責吏之廉矣。

《宣宗實錄》:「宣德八年三月庚辰,兼掌行在戶部事禮部尚書胡氵熒,奏請文武官七年分俸鈔,每石減舊數,折鈔一十五貫。以十分為率,七分折與官絹,每匹準鈔四百貫;三分析與官綿布,每匹準鈔二百貫。從之。氵熒初建議,與少師蹇義等謀,義等力言不可,曰:『仁宗皇帝在春宮久,深知官員折俸之薄,故即位特增數倍,此仁政也,豈可違之。』氵熒初欲每石減作十貫,聞義等言,乃作十五貫。白而行之,而小官不足者多矣。」


  

《大明會典‧官員俸給條》云:「每俸一石該鈔二十貫,每鈔二百貫折布一匹。」後雙定布一匹折銀三錢,是十石之米折銀僅三錢也。蓋國初民間所納官糧皆米麥也,或折以鈔布。百官所受俸亦米也,或折以鈔。其後鈔不行,而代以銀。於是糧之重者愈重,而俸之輕者愈輕,其弊在於以鈔折米,以布折鈔,以銀折布,而世莫究其源流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