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196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196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196頁

朗讀:

韓愈是我國古代運用語言的巨匠之一,他的散文語言有簡練、準確、鮮明、生動的特點。他善於創造性地使用古代詞語,又善於吸收當代口語創造出新的文學語言,因此他的散文詞彙豐富,絶少陳詞濫調,句式的結構也靈活多變。他隨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語言的自然音節,屈折舒展,文從字順;間亦雜以駢儷句法,硬語生辭,映帶生姿。韓愈新創的許多精煉的語句,有不少已經成為成語,至今還在人們的口頭流傳。如「細大不捐」、「佶屈聱牙」、「動輒得咎」(《進學解》),「俯首帖耳,搖尾乞憐」(《應科目時與人書》),「不平則鳴」、「雜亂無章」(《送孟東野序》),「落阱下石」(《柳子厚墓誌銘》)等等。他還善於活用詞性,如「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人其人,火其書

,廬其居”(《原道》)。又如「春與猿吟兮,秋鶴與飛」(《柳州羅池廟碑》),則是變化句子組織,錯綜成文。他想象豐富,還善於運用多種譬喻使對象突出生動。如說處士石洪善辯論「若河決下流而東注;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後也;若燭照數計而龜卜也」(《送石處士序》),所謂「引物連類,窮情盡變」。韓愈的語言藝術,正如皇甫提所說:「茹古涵今,無有端涯,渾渾灝灝,不可窺校。」當然,在韓愈的散文中,也有少數篇章,對於追求新奇或古奧,略有生澀難讀之弊(如《曹成王碑》),但這並不是他的主要方面。


  


第三節 柳宗元的散文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二十一歲登進士第,三十一歲為監察御史裡行。貞元時期,柳宗元在科名和仕途上,是比韓愈為得意的。順宗即位,王叔文等執政,他參加了王叔文的集團,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這時他和王叔文、劉禹錫等積極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如罷宮市、免進奉、擢用忠良、貶謫臓官等,做了不少有利於人民的大事。王叔文執政不到七個月,因為遭到宦官和舊官僚的聯合反攻而失敗。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後,改為柳州刺史。憲宗元和十四年,死於柳州,年四十七歲。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關非人民是官吏的奴僕。他指出人民「出其十一」僱傭官吏來為他們服務,而有些官吏卻不僅「受其直怠其事」,甚至還盜取人民的財富。他認為人民對他們所以不敢怒而斥退,只是因勢力不敵而已(《送薛存義序》)。他在《答元饒州論政理書》中已經認識到當時社會中貧與富的對立,而且試圖探求貧富不均的根源。它一方面反映了「兩稅法」實行以來只是剝削方式的改變,並沒有解決任何根本問題;同時,也反映了他基于對人民的同情而產生的土地權利的平均主義的空想。他的《封建論》,對古代社會的分封制度作了細緻的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他嚴厲地抨擊封建藩鎮的割據局面,以及世族大夫的「世食祿邑」和由此而產生的「不肖居上,賢者居下」的不合理現象。他認為一種社會制度是不依任何個人或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勢」的支配下,就是「聖人」也無力興廢,而完全取決於「生人之意」,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謬說。他以歷史事實說明了郡縣制比封建制相對的優越性,把社會發展由「家天下」走向「公天下」看作是必然之勢,有力地批判了許多封建統治者企圖恢復分封制「與三代比隆」的倒退思想。所有這些,都表現了柳宗元先進的歷史觀。所以蘇軾認為「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矣,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秦不封建論》)。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