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頁
賦:鋪敘朗誦,引申而為一種着意鋪陳事物、「不歌而誦」(不配樂歌唱而朗誦)的文體名稱。它像詩一樣全篇押韻,所以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古詩的一個流別;但它的句式又不很像詩而像散文,沒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實是一種用韻的散文,介乎詩歌與散文之間。把賦作為一種文體的名稱,即肇始於荀子這《賦篇》,所以本篇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當然,賦作為一種文體,有其發展過程。荀子的《賦篇》,與後來的古賦、駢賦、律賦、文賦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點。本篇中的五篇賦,每首描寫一件事物。其前半是一種句式較為整練而接近於詩的謎語,後半是一種句式較為散文化而接近於《楚辭·卜居》的猜測之辭,末尾則點出謎底。至于篇未的一首詩與一首歌,則與前五篇賦略為不同,它不取猜謎的形式,而以較為顯豁的詞語來鋪敘揭露社會上的反常現象,更具有政治詩的味道。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賦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對「禮」、「知」的鋪敘固然在宣揚荀子的政治主張而毋庸贅述。即使對「雲」、「蠶」、「針」的描畫,也別具深意,如雲「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蠶「養老長幼」、「功立而身廢」,針「下覆百姓,上飾帝王」等等,無不寄寓着作者的主張。這種托物諷諭的特點對後代「勸百諷一」的賦頌傳統的形成無疑具有極大的影響。
第
440講:
26.
1爰有大物(
1),
非絲非帛,文理成章(
2)。
非日非月,為天下明。
生者以壽,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軍以強。
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
3)。
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
此夫文而不採者與?
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
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
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與(
4)?
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與?
致明而約,甚順而體,
請歸之禮(
5)。
——禮
【註釋】
(
1)爰(yu •
2n • 援):於是,在這裡。(
2)文理:這裡語帶雙關,字面上承絲帛而言,指絲織品的
花紋(謎面);實指禮節儀式(謎底)。參見
7.
3注(
2)。章:也語帶雙關,表面指有花紋的紡織品,
實指規章制度。(
3)無一焉:于此無一,在「粹」與「駁」之中不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種,指完全不能遵
循禮制。(
4)似:語助詞,猶「如」、「若」。(
5)本章韻腳:章、明、葬、強、亡、王,陽部。采、
理、不、似、海,之部。體、禮,脂部。
【譯文】
這裡有個重要東西,
既不是絲也不是帛,但其文理斐然成章。既非太陽也非月亮,但給天下帶來明亮。
活人靠它享盡天年,死者靠它得以殯葬;
內城外城靠它鞏固,全軍實力靠它加強。
完全依它就能稱王,錯雜用它就能稱霸,完全不用就會滅亡。
我很愚昧不知其詳,大膽把它請教大王。
大王說:
這東西是有文飾而不彩色的嗎?
是簡單易懂而極有條理的嗎?
是被君子所敬重而被小人所輕視的嗎?
是本性沒得到它薰陶就會像禽獸、本性得到它薰陶就很端正嗎?
是一般人尊崇它就能成為聖人、諸侯尊崇它就能使天下統一的嗎?
極其明白而又簡約,非常順理而又得體,
請求把它歸結為禮。
——禮
第
441講:
26.
2皇天隆物(
1),以施下民(
2);
或厚或薄,常不齊均(
3)。
桀、紂以亂,湯、武以賢(
4)。
涽涽淑淑(
5),皇皇穆穆(
6)。
周流四海,曾不崇日(
7)。
君子以修,跖以穿室(
8)。
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
行義以正,事業以成。
可以禁暴足窮(
9),百姓待之而後寧泰(
10)。
臣愚不識,願問其名。
曰:
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
11)?
修潔之為親而雜污之為狄者邪(
12)?
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
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
13)?
行為動靜待之而後適者邪?
血氣之精也,
志意之榮也。
百姓待之而後寧也,
天下待之而後平也。
明達純粹而無疵也,
夫是之謂君子之知(
14)。
——知
【註釋】
(
1)隆:通「降」。(
2)施:《集解》作「示」,據《藝文類聚》卷二十一引文改。(
3)常:《集
解》作「帝」,據《藝文類聚》卷二十一引文改。(
4)桀、紂:見
1.
14注(
3)。湯、武:見
4.
12注(
12)。
(
5)涽涽(h • &n • 昏):水混濁的樣子,喻指神智不清。淑淑:水清澈的樣子,喻指頭腦清醒。涽涽淑淑:與「流四海」相應,字面上說水,實際上喻指智。(
6)皇皇:盛大的樣子,形容智慧的浩瀚。穆穆: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