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16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
1),終始一也。始卒,沐浴、■體、飯唅(
2),象生執也。不沐,則濡櫛三律而止;不浴,則濡巾三式而止(
3)。充耳而設瑱,飯以生稻,唅以槁骨(
4),反生術矣。設褻衣(
5),襲三稱(
6),縉紳而無鈎帶矣(
7)。設掩面儇目(
8),儇而不冠笄矣(
9)。書其名(
10),置於其重(
11),則名不見而柩獨明矣。薦器(
12),則冠有鍪而毋縰(
13),瓮、廡虛而不實(
14),有簟席而無床笫,木器不成斫,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內(
15),笙、竽具而不和,琴、瑟張而不均,輿藏而馬反,告不用也。具生器以適墓,象徙道也。略而不盡,貌而不功(
16),趨輿而藏之,金革轡靷而不入(
17),明不用也;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是皆所以重哀也。故生器文而不功,明器貌而不用(
18)。凡禮,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祭祀,飾敬也;師旅,飾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故壙壟,其貌象室屋也;棺槨,其貌象版、蓋、斯象、拂也(
19);無帾、絲歶、縷翣(
20),其貌以象菲、帷、幬、尉也(
21);抗折(
22),其貌以象菲、茨、番、閼也(
23)。故喪禮者,無它焉,明死生之義,送以哀敬而終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銘、誄、繫世(
24),敬傳其名也。事生,飾始也;送死,飾終也。終始具,而孝子之事畢、聖人之道備矣。
【註釋】
(
1)「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當作「事死如生、事亡如存」,見本篇末。(
2)■(ku • ^括):同「髻」,
把頭髮束起來。體:肢體,此指整理四肢、剪指甲等等。唅:古代給貴族辦喪事時,塞在死人口中的
珠、玉、貝、米等物統稱「唅」,死者所含之物視其貴賤等級而定。飯唅:把唅放在死者口中。(
3)
式:通「拭」。(
4)槁:枯。槁骨:貝。(
5)設:《集解》作「說」,據古逸叢書本改。設:鋪陳,此
指穿上。褻(xi •
8瀉)衣:貼身上衣。(
6)襲:加穿(衣服)。稱(ch •
8n • 趁):計算衣服的量詞,套。
(
7)縉:同「搢」,插。紳:古代貴族束在腰間的大帶。縉紳:即搢笏,指把笏(官吏上朝時拿的手板)
插在腰帶上。(
8)掩面:又稱「掩」,死者的裹頭巾。按古代禮儀,死人用整幅寬、五尺長的白色熟絹
裹頭。見《儀禮·士喪禮》。儇(xu •
1 n • 宣),通「繯」(xu •
4n • 眩),繞。儇目:又稱“幎(m • @密)
目”,是用絲帶紮在死者眼上的黑色方巾,一尺二寸見方。(
9)笄(j •
9基):古代固定髮髻或別住帽
子用的簪子。固定髮髻的笄男女皆有,固定帽子的笄只有男子才有。(
10)書其名:古代貴族死後,把
名字寫在明旌(又稱「銘旌」,寫死者姓名的狹長旗旛)上,用絳帛粉書。(
11)重(ch • ¥ng • 蟲):死
者剛死未葬時暫時代替神主牌的木牌。置於其重:指把寫好名字的明旌覆在重上,所以下句說“名不
見”。(
12)薦:獻。器:指明器,古代用竹、木、陶土等製作的隨葬器物。(
13)毋:通「無」。縰(sh • !史):同「C • 」,古時包頭髮的絲巾。(
14)廡(W • (午):通「■」,一種瓦制的酒器,形似今之酒甏。
(
15)內:當為「用」字之誤。一說「內」同「納」。(
16)貌:《集解》作「■」,今據宋浙本改。以
下五「貌」字同。功:(器物)精好。(
17)金:指代金屬之器。此指「鑾」,即掛在馬嚼子上的鈴。
一說「金」指「■」(ti •
2o • 條),即馬繮繩頭上的銅製飾品。革:指氏皮革製品,此指「鞅」,即套
在馬頸上用來負軛的皮帶。轡(p •
8i • 佩):繮繩。靷(y • !n • 引):引車前行的皮帶,一端系于馬頸的皮
套上,一端系于車軸上。金革轡靷:在此指代拉車的馬及其設備。(
18)這兩句當作“故生器文而不用,
明器貌而不功”。文:禮儀,參見
1.
8注(
8)。生器文而不用:承上文「具生器以適墓,象徒道也」,
「象徙道,又明不用也」。明器貌而不功:承上文「略而不盡,貌而不功」。(
19)版:通「■」(f •
3n •
反)、「轓」(f •
1 n • 番),車兩旁擋風塵的廂板。蓋:車頂蓋。斯象:當作「軾蒙」,「斯」是「軾」
之音誤,「象」是「蒙」之形訛。軾蒙,就是前面車軾上的皮革覆蓋物,又稱「鞎」(h •
6n • 痕)。《爾
雅·釋器》:”輿革,前謂之鞎(郭註:「以韋靶車軾。」),後謂之鞎(郭註:「以韋靶後戶」)。”
一說「斯」是「靳」字之誤,「靳」通「鞎」;「象」是衍文。拂:通「笰」、「茀」(f • *拂),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