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33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荀子註譯

第33頁 / 共254頁。

 大小:

 第33頁

朗讀:

65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及紃察之(1),則倜然無所歸宿(2),不可以經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3)。

【註釋】


  

(1)紃(x • *n • 循):通「循」、「巡」。紃察:來回考察。(2)倜(t • @惕)然:遠離的樣子,此形

容迂闊而遠離實際。參見1212注(6)。(3)慎到:見26注(3)。田駢(pi • 2n • 胼):戰國時齊國人,

與慎到同一學派。

【譯文】

推崇法治但又沒有個法度,卑視賢能的人而喜歡另搞一套,上則聽從君主,下則依從世俗,整天談論制定禮義法典,但反覆考察這些典制,就會發現它們迂遠得沒有一個最終的着落點,不可以用來治理國家、確定名分;但是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有據,他們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矇蔽愚昧的民眾。慎到、田駢就是這種人。

83講:

66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1),甚察而不惠(2),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3)。

【註釋】

(1)琦:通「奇」。(2)惠:恩惠,好處。(3)惠施、鄧析:見31注(8)。

【譯文】

不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不讚成禮義,而喜歡鑽研奇談怪論,玩弄奇異的詞語,非常明察但毫無用處,雄辯動聽但不切實際,做了很多事但功效卻很少,不可以作為治國的綱領;但是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有據,他們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矇蔽愚昧的民眾。惠施、鄧析就是這種人。

84講:

67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然而猶材劇志大(1),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2),謂之「五行」(3),甚僻違而無類(4),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5):「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6),孟軻和之(7),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8),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為茲厚于後世(9)。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註釋】

(1)然而猶:《集解》作「猶然而」,據宋浙本改。材:通「才」。劇:繁多。(2)案:通「按」。 (3)五行:即五常,指仁、義、禮、智、信。(4)僻違:見26注(6)。類:見518注(1)(5)案:語助

詞。祗(zh • 9知):恭敬。(6)子思:戰國時魯國人,姓孔,名伋,孔子的孫子,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唱:同「倡」。(7)孟軻:戰國中期鄒國人,字子輿,是子思的學生(一說是子思學生的學生),他是

孔子之後最有影響的儒家代表人物,過去一直被尊為「亞聖」。(8)溝(k • ^u • 寇)瞀(m • 4o • 冒):通“怐

愗”(k • ^um • 4o • 寇冒),愚昧。猶:語助詞。嚾嚾(hu • 1n • 歡)然:喧囂的樣子。(9)仲尼:見54注(4)。

子游:見618注(7)。荀子在本篇結束時批判了他,所以這裡說「子游」明顯有矛盾。本書「仲尼」

常與「子弓」連言,這「子游」當是「子弓」之誤。此處譯文參下文改為「子弓」。子弓:見54

(5)。


  

【譯文】

大致上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而不知道他們的要領,然而還是自以為才氣橫溢、志向遠大、見聞豐富廣博。根據往古舊說來創建新說,把它稱為「五行」,非常乖僻背理而不合禮法,幽深隱微而難以講說,晦澀纏結而無從解釋,卻還粉飾他們的言論而鄭重其事地說:「這真正是先師孔子的言論啊。」子思倡導,孟軻附和,社會上那些愚昧無知的儒生七嘴八舌地不知道他們的錯誤,於是就接受了這種學說而傳授它,以為是孔子、子弓立此學說來嘉惠于後代。這就是子思、孟軻的罪過了。

85講:

68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而群天下之英傑,而告之以大道(1),教之以至順(2);奧窔之間(3),簟席之上(4),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5);則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6),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7),莫不願以為臣。是聖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註釋】

(1)道:《集解》作「古」,據《韓詩外傳》卷四第二十二章改。(2)順:理(見《說文》)。

(3)奧:屋子裡的西南角。窔(y • 4o • 要):屋子裡的東南角。(4)簟(di • 4n • 殿):竹蓆。(5)佛(b • ¥勃):

通「勃」。平世:政治清明的時代。(6)畜:養,任用。君主任用臣子,便用俸祿來養活臣子,所以「畜」

即指任用人。一君不能獨畜:這種聖人應該是天子的輔佐,所以說「一君不能獨畜」。(7)成:通「盛」。

況:比。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