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75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75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75頁

朗讀:

性無有無空實,幻從空化,迷由無墮。幻則隨處妄有,迷則隨處滯實。性者,得於天地之生理,有無空實之境,物而不神,含生而就死。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氣,道亦是氣。陰陽所以能繼,乃相善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命在於善;陰陽所以各成,乃惟真之所在,這是心之流行,然非心着於成。性根為天地萬物之主,天地萬物有變,性根不變。在人則寄含心中一竅,是為心地。


  

此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玄機,豈容着得些子?纔着些子,便是不能繼、不能成的病根。故以善惡體性,即落意見;以善惡觀心,即落情慾。情慾從性外覓心,意見從命外覓性,皆是緣物而起,皆為有倚之學。

古今不少英慧俊傑,只未得着實腳踝,趨趨步步,徒作一場想像話頭,玩弄景相耳。這懸空學問,有從文典上拈着,有從事機上會着,有從傳授上得着,有從困頓上通着,有從漸染上沿著,總不外識神上影響涉獵,將自身飄蕩宇宙之外,因空體空,忘置軀殼中含之空。古人所謂修身踐形,乃在七尺之躬,了三才極理。妄認浪修,執殉家當,隨處停泊,只管漫天潑地,倚古粘今,卻於化機分落種魄無干。

夫凡有血氣,皆含虛妙而翾毛,性多偏塞,究竟為軀殼所限。人世殊質異稟,所抱差別,雖為萬物至靈,有丹頭可點,然當下進為,亦只從腳踝發軔。此是學者第一步,這處躐等,縱飛輪神進之功,枉費心力。

自生身以來,通髓徹骨,都是習心運用。俗人有俗人之習,學者有學者之習,古今有世習,四方有土習,真與習化,機成天作,每向自己方便中窩頓。凡日用 記討論,只培溉得此習。中間有新得奇悟,闊趨峻立,總不脫此習上發基。

方且自認從學術起家,誤矣!

情不定境,美惡瞥起,流注苦樂,百解不能脫,智者追從性根上料理。又機不自由,念慮泉湧,動而以遏勝之,終落強制。於此不的見所來,何從下手!當其境之未生,自以其後動之情,非己所宜有;及其境之既設,信無所憑,識因潛發。夫信淺故無憑,忘隱故潛發,造化玄機,靈通浩浩,未涉軀殼些子。

這處不加體驗,最容易錯認,一誤永誤,收拾費力。乃復執迷為明,終身不見惡境,彼亦烏知其非有也?

本性各各具足,只被信心擔閣,一返即得,一主即張,一現前即意流千古,一對境即智周萬物。若不返不主,一任察觀天地,博通今古,口中歷歷,意中了了,總是傀儡在場上。迷中忽悟此意,笑得如此容易,亦被如此錯過。則到這?,不覺甘心舍放舊身命,完複本來體段,不使離析作兩截人。

所謂兩截人,自身靈光不將在自身上作用,猶之折裂身分。所以肯處便是進處,悟處便是到處,切忌自家身子,替人打哄度日。

三一測

由中陰起識,由乾始發智。乾自太虛生,靈合內外為知,五藴不得而成。蓋五藴,身目鼻口耳,蔽於陰濁,然而識與智,彼其察焉一也。故情之成,定於資生之實,其所為生,必有行成之者,然後得正而伸之。

此推行之化,乃天造自有,贅之以人力,鮮不蹶於所值,皆中陰起也。蓋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勝則物慾行。陽之為明也,陰之為濁也,未始異為兩物,以其互見而察之者也。顧其勝不勝,以別物慾德性,從此則名此,從彼則名彼,或得乎全,或據其偏之不同耳。

坤之先迷,迷於陽也,是以謂之陰;乾之知始,始乎陰也,是以謂之陽。惟其迷,則一切皆迷,其後之所得,得其所就之偏而已;惟其知,則一切皆智,雖未嘗無所被寓,莫非全體之為用也。故轉識成智,在致其思焉,思之思之,鬼神將通之。(《陰識》)

七情陽也,注而緣物,陽自外流,而內陰滯矣。雲行雨施,春舒夏假,陽注而其虛不損。太虛者,無所有,無所有則無所雜,故不損。此以逐彼。

有緣之情,敝於無本。所謂無本,敝於其本之有物。當其生也,芃芃乎其來也,不能以或禦,勢之有引之於前也。然而本不盡滅,未嘗不勃,其中勢之不能勝也。

聖門立方,不治病,治受病之源。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人見人仰,猶天之?燠?寒,陽九百六,立見不遠之復。不變乎其本,則然耳。不然,天下之情如水能塞其委流,不能保汩汩乎源之不已也。


  

(《七情》)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以其偏者付物,而物束於命。物無立命之性,性無致命之才,氣無造命之具。人則異是,雖縕搆滓駁,愚能明,柔能強,故氣不歉於自立。

其大敝焉於習,乃資其明,用為奸,資其強,用為暴。蓋不善用性,亦其無不有之故具也。(《物氣偏》)

氣非虛不生,命非氣不行,性非命不始,虛非性不終。天者虛之所在,而命之所出也。太虛不得不生氣,有無相入,空實相含,有之機攝,無以流虛,無之妙孕,有以函實,於是蕩 漠而滋消息。其為物無妄,則其生生也不匱,故氣與命一物也。

氣不二於命,又何性之二耶?橫渠曰:「合虛與氣,有性之名。」辭雖似析,意實相禦,不得已之言也。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反之雲者,復其初也。

能為反者,氣之終不能勝者也。不能勝者,氣之自具其美不澌滅也。明道曰:「二之則不是。」所謂論不論,亦不得已之言也。

伊川曰:「形易則性易。」性非易也,氣使之然也。濂溪「性剛柔善惡中」,謂至其中為性真。若五性雜感,則善惡分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