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02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02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02頁

朗讀:

王艮字汝止,號心齋,泰州之安豐場人。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從父商於山東,常銜《孝經》、《論語》、《大學》袖中,逢人質難,久而信口談解,如或啟之。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見之,痛哭曰:「為人子而令親如此,尚得為人乎?」於是有事則身代之。

先生雖不得專功於學,然默默參究,以經證悟,以悟釋經,歷有年所,人莫能窺其際也。一夕夢天墮壓身,萬人奔號求救,先生舉臂起之,視其日月星辰失次,復手整之。覺而汗溢如雨,心體洞徹。記曰:「正德六年間,居仁三月半。」自此行住語默,皆在覺中。乃按《禮經》制五常冠、深衣、大帶、笏板,服之。曰:「言堯之言,行堯之行,而不服堯之服,可乎?」時陽明巡撫江西,講良知之學,大江之南,學者翕然信從。顧先生僻處,未之聞也。


  

有黃文剛者,吉安人,而寓泰州,聞先生論,詫曰:「此絶類王巡撫之談學也。」先生喜曰:「有是哉!雖然王公論良知,艮談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與天下後世也;如其異也,是天以艮與王公也。」即日啟行,以古服進見,至中門舉笏而立,陽明出迎於門外。始入,先生據上坐。

辯難久之,稍心折,移其坐於側。論畢,乃嘆曰:「簡易直截,艮不及也。」下拜自稱弟子。退而繹所聞,間有不合,悔曰:「吾輕易矣!」明日入見,且告之悔。

陽明曰:「善哉!子之不輕信從也。」先生覆上坐,辯難久之,始大服,遂為弟子如初。

陽明謂門人曰:「向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陽明歸越,先生從之。來學者多從先生指授,已而嘆曰:「千載絶學,天啟吾師,可使天下有不及聞者乎?」因問陽明以孔子轍環車制,陽明笑而不答。歸家遂自創蒲輪,招搖道路,將至都下。

有老叟夢黃龍無首,行雨至崇文門,變為人立。晨起往候,而先生適至。

當是時,陽明之學,謗議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動,不與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同門之在京者勸之歸,陽明亦移書責之,先生始還會稽。陽明以先生意氣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門三日不得見。陽明送客出門,先生長跪道旁,曰:「艮知過矣。」陽明不顧而入,先生隨至庭下,厲聲曰:「仲尼不為已甚。」陽明方揖之起。陽明卒於師,先生迎哭至桐廬,經紀其家而後返。開門授徒,遠近皆至。

同門會講者,必請先生主席。陽明而下,以辯才推龍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間,省覺人最多。謂「百姓日用即道」,雖僮仆往來動作處,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聞者爽然。御史吳疏山悌上疏薦舉,不報。

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八日卒,年五十八。

處士王心齋心先生艮

先生以「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與天下國家一物也,格知身之為本,而家國天下之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齊治平在於安身。《易》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

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則必愛身、敬身。愛身、敬身者,必不敢不愛人、不敬人。能愛人、敬人,則人必愛我、敬我,而我身安矣。一家愛我敬我,則家齊,一國愛我敬我,則國治,天下愛我敬我,則天下平。

故人不愛我,非特人之不仁,己之不仁可知矣。人不敬我,非特人之不敬,己之不敬可知矣。」此所謂淮南格物也。子劉子曰:「後儒格物之說,當以淮南為正。」第少一註腳,格知誠意之為本,而正修治平之為末,則備矣。

然所謂安身者,亦是安其心耳,非區區保此形骸之為安也。彼居危邦,入亂邦,見幾不作者,身不安而心固不安也,不得已而殺身以成仁。文王之羑裡,夷、齊之餓,心安則身亦未嘗不安也。乃先生又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為下矣。

而以緡蠻為安身之法,無乃開一臨難苟免之隙乎?」先生以九二見龍為正位,孔子修身講學以見於世,未嘗一日隱也。故有以伊、傅稱先生者,先生曰:「伊、傅之事我不能,伊、傅之學我不由,伊、傅得君,可謂奇遇,如其不遇,終身獨善而已。孔子則不然也。」此終蒲輪轍環意見,陽明之所欲裁抑者,熟處難忘也。


  

於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之學,終隔一塵。先生曰:「聖人以道濟天下,是至重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重者身也。道重則身重,身重則道重,故學也者,所以學為師也,學為長也,學為君也。以天地萬物依於身,不以身依於天地萬物,舍此皆妾婦之道。」聖人復起不易斯言。

心齋語錄

問「止至善”之旨。曰:“明明德以立體,親民以達用,體用一致,先生辨之悉矣。但謂至善為心之本體,卻與明德無別,死非本旨。堯、舜執中之傳,以至孔子,無非明明德親民之學,獨未知安身一義,乃未有能止至善者。

故孔子透悟此理,卻於明明德親民中,立起一個極來,又說個在止於至善。止至善者,安身也,安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本治而末治,正己而物正也,大人之學也。是故身也者,天地萬物之本也,天地萬物末也。

知身之為本,是以明明德而親民也。身未安,本不立也。本亂而末治者,否矣。本既不治,末愈亂也。

故《易》曰:『身安而天下國家可保也。』不知安身,則明明德親民卻不曾立得天下國家的本,是故不能主宰天地,斡旋造化。立教如此,故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