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99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99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99頁

朗讀:

復之為言,往而返也。譬之人各有家,迷復者,往而不返,喪其家者也;頻復者日月一至,暫回家者也;不遠之復,則一向住在家中,偶出門去便即回來,未嘗移徙,故曰不遷;未有別處,故曰不貳。以此見顏子之學,常止之學也。

鳶之飛,魚之躍,便是率性,不可復。問:「何以飛躍?」曰:「率性,飛者自飛,不知其所以飛;躍者自躍,不知其所以躍。可見者物,不可見者性也,不但鳶魚爾也。此之謂不睹不聞,及其至而聖人不知不能者也。


  

見此者謂之見性,慎此者謂之慎獨。先生云:“以我觀書,在在得益,以書博我,釋卷茫然。」即讀書一端觀之,而謂學不歸本可乎?謂本不於身可乎?

知本同參 證學記 南昌涂宗浚及甫着

後儒將止至善,做明明德親民到極處,屬末一段事。審爾則顏、曾並未出仕親民,止至善終無分矣。

至善兩字,形容不得,說虛字亦近之。然聖人只說至善,不說虛,正為至善是虛而實的,又是實而虛的,言善則虛在其中,言虛則兼不得實也。程子云:「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時便已不是性也。」如雲可說即是情,不是性矣。

既不可說,故透性只是止。

今日學人,所以難入門者,只為宋儒將居敬窮理分作兩事。分作兩時,先要究窮物理,講得處處明了,方來躬行,與孔子之教,真是天淵。若真正入聖門頭,便將平時習氣,虛知虛見,許多妄想,各樣才智伎倆,盡數掃蕩,一絲不掛,內不 念,外不 相,四方上下,一切俱無倚靠,當時自有滋味可見。由此並精直入,更不回頭,再不用東愁西愁,東想西想,即外邊事物,雖或不能盡知,然大本已立,將來自有通貫時節。

吾儒盡性,即是超生死。生死氣也,非性也。性也者,命也,不因生而生,不因死而死,原與太虛同體。儒學入門,即知止。

知止,即知性。知性而盡性,達天德矣,超而上之矣。

人自有身以來,百骸九竅,五臟六腑,七情六慾,皆生死之根。富貴貧賤患難,聲色貨利,是非毀譽,作止語默,進退行藏,辭受取與,皆生死之境。若逐境留情,迷真滯有,便在生死的緣業。若順事無情,攝末歸本,一而不二,凝而不流,即是出生死的法門。

蓋真性本寂,聲臭俱無,更有何物受彼生死!

聖學身心本無分別,形色即是天性。不可謂身乾淨不是心乾淨,心乾淨不是身乾淨。孔子皜皜肫肫,全在仕止久速上見。

今人但在天下國家上理會,自身卻放在一邊。

打疊靜坐,取靜為行,可以言靜境,未可以言靜體。人生而靜之靜,直言靜體,故止地可依,不對動靜之靜而言。

知本同參 崇行錄 豐城劉乾初德易着

近來談止修之學者,有重止者,則略言修,遂搆荒唐入禪之誚;有重修者,則輕言止,至騰切實近?之聲,其實於透底一着,不能無失。夫止修非二體,論歸宿工夫,不得不判分兩挈,究血脈消息,卻自渾合不離。未有不止而能修,亦未有不修而能止者。第止之歸宿,直本修身,透體歸根,畢竟不落流行之用;而誠正格致,則有若網之在綱者,是則直下真消息也。

吾儕止未得力,畢竟修的工夫,還用得較多且重,然究竟徹底一着,總屬止的隄防。

只反身一步,便是歸根覆命,便有寂感之妙。只離本一步,便跟着心意知物走,便逐在家國天下去,精神渙散,往而無歸,無復有善着矣。

只歸到己分上,便是惠迪,便吉。一走向人分上,便是從逆,便凶。幾微之差,霄壤相判。

只落了心意知物,便有後天流行之用,便是可睹可聞,有聲有臭的,恁是刻苦下工,存理遏欲,畢竟是用上 腳,去先天真體遠矣。故聖人之學,直從止竅入微,後儒之工,只向修法下手,以此而欲上達聖人心傳,不得其門而入者也。

情性才三字,孟子特地拈出三個眼目,一屬情與才,便有利有不利,教人只從利上認取性體。告子生之謂性,分明是指才為性,到才上看性,性安得有全善者乎!


  

本同參 天中習課 豐城熊尚文益中着

問:「初學纔要止,又覺當修,纔去修,又便不止,未知下手處?”曰:「非禮勿視聽言動,是止不是止?」曰:「是止。」曰:「即此是修不是修?」曰:「是修。」曰:“然則何時何地不是下手處?雖然夫子先說個復禮,以顏子之聰明,不得不復問,子一點出視聽言動四字,始信是下手妙訣矣。」

視聽言動,形而下者,孰主宰是,孰隆施是,便是形而上者,豈是懸空另有個形上的道理!唯形上即在形下之中,故曰修身為本性學也。

物雖紛紜,豈不各有個天然的本末,事雖雜冗,莫不各有自然的始終。人惟臨局當機,莫知所先,則精神無處湊泊。譬之弈然,畫東指西,茫無下手,只緣認不得那一 該先耳。夫既認定一個本始,當先而先之,則當下便自歸止。

此固未嘗不用知,然卻不在知上落腳,故曰攝知歸止。

本體粹然,何所可戒,而亦何所可求,故其功在止。止即戒慎恐懼之謂。

心是把捉不得的活物,必須止得住,方可言存養。蓋形生神發後,這靈明只向外走,就是睡 時,他也還在夢?走滾,故這靈明上無可做手。但要識得這靈明從何處發竅,便從那發處去止。

知本同參 時習錄 溫陵王鍔漢冶着

故者以利為本,所謂故之利者,即惻隱四端之心也。容有不惻隱、不羞惡、不辭讓、不是非之心矣,而豈有不仁義禮智之性哉?此心性之辨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