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32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32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32頁

朗讀:

請告三年,授太常博士。武宗欲南巡,先生與舒芬、夏良勝、萬潮連疏諫止,午門荷校五日,杖五十,除名。世宗即位,起原官。進禮部員外郎、郎中,以主客裁革妄費,群小恨之。

張桂與鉛山有隙,誣先生以貢玉餽宏,使通事胡士紳訟之,下詔獄榜掠,謫鎮海衛。已遇恩詔復官。致仕。周流講學名山,如台宕、羅浮、九華、匡廬,無不至也。


  

晚而失聽,書札論學不休。一時講學諸公,謂明水辯駁甚嚴,令人無躲避處。嘉靖四十一年八月卒,年六十九。

先生自請告入虔師陽明,即自焚其着書。後凡再見,竟所未聞。陽明歿,往拜其墓,復經理其家。先生自敘謂:「自服先師致知之訓,中間凡三起意見,三易工夫,而莫得其宗。

始從念慮上長善消惡,以視求之於事物者要矣。久之自謂瀹注支流,輪迴善惡,復從無善無惡處認取本性,以為不落念慮直悟本體矣。既已復覺其空倚見悟,未化渣滓,復就中?致廓清之功,使善惡俱化,無一毫將迎意必之翳,若見全體,炯然炳於幾先,千思百慮,皆從此出。即意無不誠,發無不中,纔是無善無惡實功。

從大本上致知,乃是知幾之學。自謂此是聖門絶四正派,應悟入先師致知宗旨矣。乃後入越,就正龍溪,始覺見悟成象,怳然自失。歸而求之,畢見差謬,卻將誠意看作效驗,與格物分作兩截,反若欲誠其意者,在先正其心,與師訓聖經矛盾倒亂,應酬知解,兩不湊泊,始自愧心汗背,盡掃平日一種精思妙解之見,從獨知幾微處謹緝熙,工夫纔得實落於應感處。

若得個真幾,即遷善改過,俱入精微,方見得良知體物而不可遺,格物是致知之實,日用之間都是此體,充塞貫通,無有間礙。致字工夫,盡無窮盡,即無善無惡非虛也,遷善改過非粗也。始信致知二字,即此立本,即此達用,即此川流,即此敦化,即此成務,即此入神,更無本末精粗內外先後之間。證之古本序中,句句吻合,而今而後,庶幾可以弗畔矣。」

按陽明以致良知為宗旨,門人漸失其傳,總以未發之中,認作已發之和,故工夫只在致知上,甚之而輕浮淺露,待其善惡之形而為克治之事,已不勝其艱難雜糅矣。故雙江、念菴以歸寂救之,自是延平一路上人。先生則合寂感為一,寂在感中,即感之本體,感在寂中,即寂之妙用。陽明所謂「未發時驚天動地,已發時寂天寞地」,其義一也,故其謂雙江曰:「吾丈胸次廣大,蕩蕩淵淵,十年之前,卻為蟄龍屈蠖二蟲中作祟,欠欲竊效砭箴,愧非國手,今賴吾丈精采仙方,密煉丹餌,將使凡胎盡化,二蟲不知所之矣。」是先生與偏力於致知者大相逕庭。顧念菴銘其墓猶云:「良知即未發之中,無分於動靜者也。」指感應於酬酢之跡,而不於未發之中,恐於致良知微有未盡。是未契先生宗旨也。

明水論學書

古之學者為己,天下事盡矣。堯、舜之治天下,亦盡其性充其君道而已,何嘗有人己先後於其間哉!後儒不知性情之學,有始有為國為民,不為身謀以為公者。此賢豪之士,所以自別於流俗。而其運動設施,不合於中道,不可語天德王道也。

(《與聶雙江》)

便安氣習,往往認作自然,要識勉強,亦是天命。用功修治,莫非勉強人力,然皆天命自然合如此者。

近年體驗此學,始得真機,腳跟下方是實地,步有不容自己者。從前見悟轉換,自謂超脫,而於此真體,若存若亡,則知凡倚知解者,其擔閣支吾虛度不少矣。(以上《與董兆明》)

日用應酬,信手從心,未嘗加意。間亦有稍經思慮區畫者,自以為良知變化原合如此,然皆不免祗悔。及反觀之,信有未盡未當處,豈所謂認得良知不真耶?

夫逐事省克,而不灼見本體流行之自然,則雖飭身勵行,不足以言天德固矣。然遂以窒慾懲忿為下乘,遷善改過為妄萌,使初學之士,驟窺影響者,皆欲言下了當,自立無過之境,乃徒安其偏質,便其故習,而自以為率性從心,卻使良知之精微緊切,知是知非所藉以明而誠之者,反蔑視不足輕重,而遂非長過,蕩然忘返,其流弊豈但如舊時支離之習哉!


  
本體至善,不敢以善念為善也。若以善念為善,則惡念起時,善固滅矣,惡在其為至善天命不已者耶!

戒懼兢惕工夫,即是天機不息之誠,非因此為入道復性之功也。

不當以知覺為良知固矣,然乃良知之發用,不容有二。先師云:「除卻見聞,無知可致。」況知覺乎?故知覺廢則良知或几乎息矣。近諸公只說本體自然流行,不容人力,似若超悟真性,恐實未見性也。

緣私意一萌,即本體已蔽蝕阻滯,無複流行光照之本然也。故必決去之,而後其流行照臨之體,得以充達。此良知所以必致,而後德明身修也。

心齋晚年所言,多欲自出機軸,殊失先師宗旨。豈亦微有門戶在耶?慨惟先失患難困衡之餘,磨礱此志,直得千聖之祕,發明良知之學,而流傳未遠。諸賢各以意見攙和其間,精一之義無由睹矣。

先師所以悟入聖域,實得於《大學》之書,而有功於天下後世,在於古本之復,雖直揭良知之宗,而指其實下手處,在於格物,古本《序》中及《傳習錄》所載詳矣。豈有入門下手處,猶略而未言,直待心齋言之耶?惟其已有成訓,以物知意身心為一事,格致誠正修為一工,故作聖者有實地可據。而又別立說以為教,苟非門戶之私,則亦未免意見之殊耳。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