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4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4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4頁

朗讀:

禪家存心,雖與孟子求放心、操則存相似,而實不同。孟子只是不敢放縱其心,所謂操者,只約束收斂,使內有主而已,豈如釋氏常看管一個心,光光明明如一物在此?夫既收斂有主,則心體昭然,遇事時,鑒察必精;若守着一個光明底心,則只了與此心打攪,內自相持既熟,割捨不去,人倫世事都不管。又以為道無不在,隨其所之,只要不失此光明之心,不拘中節不中節,皆是道也。

真能主敬,自無雜慮;欲屏思慮者,皆是敬不至也。


  

「有此理則有此氣,氣乃理之所為。」是反說了。有此氣則有此理,理乃氣之所為。

陳公甫云:「靜中養出端倪。」又云:「藏而後發。」是將此道理來安排作弄,都不是順其自然。

婁克貞說他非陸子之比,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理。公甫不讀書,他勤讀書。以愚觀之,他亦不是窮理,他讀書,只是將聖賢言語來護己見,未嘗虛心求聖賢指意,捨己以從之也。

敬便是操,非敬之外,別有個操存工夫;格物便是致知,非格物之外,別有個致知工夫。

陳公甫亦窺見些道理本原,因下面無循序工夫,故遂成空見。

釋氏心亦不放,只是?無主。

所以為是心者理也,所以具是理者心也,故理是處心即安,心存處理即在。非但在己如此,在人亦然,所行合理,人亦感化歸服。非但在人如此,在物亦然,苟所行合理,庶物亦各得其所。

禪家不知以理義養心,只捉住一個死法。

釋氏說心,只說著一個意思,非是真識此心也。釋氏說性,只說著一個人心形氣之私,未識性命之正。

滿腔子是惻隱之心,則滿身都是心也。如刺着便痛,非心而何?然知痛是人心,惻隱是道心。

滿腔子是惻隱之心,腔子外是何心?腔子外雖不可言心,其理具於心,因其理具於心,故感着便應。若心馳於外,亦物耳,何能具眾理、應萬事乎?

異教所謂存心,有二也:一是照管此心,如有一物,常在這?一是屏除思慮,絶滅事物,使其心空豁無所外交。其所謂道,亦有二也:一是想象摸索此道,如一個物事在前;一是以知覺運動為性,謂凡所動作,無不是道,常不能離,故猖狂妄行。

只致其恭敬,則心肅然自存,非是捉住一個心,來存放這?讀書論事,皆推究到底,即是窮理,非是懸空尋得一個理來看。

人以朱子《調息箴》為可以存心,此特調氣耳。只恭敬安詳便是存心法,豈假調息以存心?以此存心,害道甚矣。

心只是一個心,所謂操存,乃自操而自存耳;敬,是心自敬耳。

主敬是有意,以心言也;行其所無事,以理言也。心有所存主,故有意;循其理之當然,故無事。此有中未嘗有,無中未嘗無,心與理一也。

學一差,便入異教,其誤認聖賢之意者甚多。此言無為,是無私意造作,彼遂以為真虛淨無為矣。此言心虛者,是心有主而外邪不入,故無昏塞,彼遂以為真空無物矣。此言無思,是寂然不動之中,萬理咸備,彼遂以為真無思矣。

此言無適而非道,是道理無處無之,所當操存省察,不可造次顛沛之離,彼遂以為凡其所適,無非是道,故任其猖狂自恣而不顧也。

釋氏誤認情識為理,故以作用是性。殊不知神識是氣之英靈,所以妙是理者,就以神識為理則不可。性是吾身之理,作用是吾身之氣,認氣為理,以形而下者作形而上者。

心常有主,乃靜中之動;事得其所,乃動中之靜。

今人為學,多在聲價上做,如此,則學時已與道離了,費盡一生工夫,終不可得道。

孔門之教,惟博文約禮二事。博文,是讀書窮理事,不如此,則無以明諸心;約禮,是操持力行事,不如此,無以有諸己。

張子以太和為道體。蓋太和是氣,萬物所由生,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貞。所以為太和者,道也,就以為道體,誤矣。

上蔡記明道語,言「既得後,須放開」。朱子疑之,以為「既得後,心胸自然開泰,若有意放開,反成病痛」。愚以為,得後放開,雖似涉安排,然病痛尚小。今人未得前,先放開,故流於莊、佛。


  

又有未能克己求仁,先要求顏子之樂,所以卒至狂妄。殊不知周子令二程尋顏子之樂處,是要見得孔、顏因甚有此樂?所樂何事?便要做顏子工夫,求至乎其地。豈有便來自己身上尋樂乎?故放開太早,求樂太早,皆流於異端。

人清高固好,然清高太過,則入於黃、老。人固難得廣大者,然廣大太過,則入於莊、佛。惟窮理之至,一循乎理,則不見其清高、廣大,乃為正學。

智計處事,人不心服,私則殊也。

太極者理也,陰陽者氣也,動靜者理氣之妙運也。

天下縱有難處之事,若順理處之,不計較利害,則本心亦自泰然。若不以義理為主,則遇難處之事,越難處矣。

有理而後有氣,有氣則有象有數,故理氣象數,皆可以知吉凶,四者本一也。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陰陽氣也,理在其中;「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剛柔質也,因氣以成理;「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理也,具於氣質之內,三者分殊而理一。

天地間無處不是氣。硯水瓶須要兩孔,一孔出氣,一孔入水,若止有一孔,則氣不能出而塞乎內,水不能入矣,以此知虛器內皆有氣。故張子以為,虛無中即氣也。

朱子所謂靜中知覺,此知覺不是事來感我,而我覺之,只是心存則醒,有知覺在內,未接乎外也。

今人不去學自守,先要學隨時,所以苟且不立。

處事不用智計,只循天理,便是儒者氣象。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