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66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日知錄

第166頁 / 共271頁。

 大小:

 第166頁

朗讀:

○述古凡述古人之言,必當引其立言之人。古人又述古人之言,則兩引之,不可襲以為己說也。《詩》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程正叔傳《易‧未濟》三陽皆失位,而曰:「斯義也,聞之成都隱者。」是則時人之言,而亦不敢沒其人,君子之謙也,然後可與進于學。

○引古必用原文凡引前人之言必用原文。《水經注》引盛宏之《荊州記》曰:「江中有九十九洲,楚諺云:『洲不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問鼎之志,乃增一洲,以充百數。僭號數旬,宗滅身屠。及其傾敗、洲亦消毀,今上在西,忽有一洲自生,沙流回薄,成不淹時。其後未幾,龍飛江漢矣。」注乃北魏酈道元作,而記中所指今上則南宋文帝,以宜都王即帝位之事,古人不以為嫌。


  

○引書用意《書‧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左傳》引之則曰:「《太誓》所謂商兆民離,周十人同者,眾也。」《淮南子》:「舜釣于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爾雅》注引之,則曰:「漁者不爭喂。」此皆略其文而用其意也。

○文章推服古人韓退之文起八代之衰,于駢偶聲律之文宜不屑為。而其《滕王閣記》推許王勃所為序,且曰:「竊喜載名其上,詞列三王之次,有榮耀焉。」李大白《黃鶴樓詩》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所謂自古在昔,先民有作者也。今之好譏河古人,翻駁舊作者,其人之宅心可知矣。宋洪邁從孫倬丞宣城,自作題名記:「邁告之曰:他文尚可隨力工拙下筆,如此記豈宜犯不韙哉?」蓋以韓文公有《藍田縣丞廳壁記》故也。夫以題目之同於文公,而以為犯不韙,昔人之謹厚何如哉。

○史書下兩曰字註疏家凡引書,下一「曰」字;引書之中又引書,則下一「雲」字。雲、曰一義,變文以便讀也,此出於《論語》「牢曰」,「子云」是也。若史家記載之辭,可下兩「曰」字,《尚書‧多方》「周公曰」,「王若曰」是也,

○書家凡例古人著書,凡例即隨事載之書中。《左傳》中言「凡」者,皆凡例也,《易》乾、坤二卦用九、用六者,亦凡例也。

○分題古人作書,于一篇之中有分題,則標篇題于首而列分題于下。如《爾雅》「釋天」一篇,下列四時、祥災、歲陽、歲名、月陽、月名、風雨、星名、祭名、講武、旌旗。《呂氏春秋》「孟春紀第一」下,列正月紀、本生、重己、貴公、去私是也。疏家謂之題上事,謂標題上文之事。若《周公踐昨》及《詩》篇章句,皆篇末題之,故此亦爾。今按《禮記‧文王世子篇》有曰:「文王之為世子也」,有曰「教世子」,有曰「周公踐阼」;《樂記篇》有曰「子貢問樂」,亦同此例,後人誤連于本文也。又如《漢書‧禮樂志‧郊祀歌》:「練時日一」、「帝臨二」,凡十九首,皆著其名于本章之末。《安世房中歌》「桂華」、「美芳」二題,傳寫之誤,遂以冠後。

《爾雅‧釋親》一篇,石經本「宗族」二字在「弟兄也」之後「母黨」二字在「從母姊妹」之後,「妻黨」二字在「為姒婦」之後,「昏姻」二字在「吾謂之甥也」之後,今國子監刻本皆改之。

●卷二十一

○作詩之旨舜曰:「《詩言志》。」此詩之本也。《王制》:「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此詩之用也,荀子論《小雅》曰:「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此詩之情也。故詩者王者之跡也。建安以下泊乎齊、梁,所謂辭人之賦麗以淫,而于作詩之旨失之遠矣。

唐自居易《與無微之書》曰:「年齒漸長,閲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又自敘其詩,關於美刺者謂之諷諭詩,自比于梁鴻《五噫》之作,而謂:「好其詩者,鄧魴、唐衢俱死,吾與足下又困躓,豈六義四始之風,天將破壞不可支持邪?又不知大意不欲使下人病苦聞于上邪?」嗟乎,可謂知立言之旨者矣。

晉葛洪《抱朴子》曰:「古詩刺過失,故有益而貴;今詩純虛譽,故有損而賤。」


  
○詩不必人人皆作古人之會君臣朋友,不必人人作詩。人各有能有不能,不作詩何害?若一人先倡而意已盡,則亦無庸更續。是以虞廷之上。皋陶庚歌,而禹、益無聞,古之聖人不肯為雷同之辭、駢拇之作也。柏梁之宴,金谷之集,必欲人人以詩鳴,而蕪累之言始多於世矣。

堯命歷而無歌,文王演《易》而不作詩,不聞後世之人議其劣於舜與周公也。孔子以斯文自任,上接文王之統,乃其事在《六經》,而所自為歌止於「龜山」、「彼婦」諸作,何寥寥也。其不能與?夫我則不暇與?

宋邵博《聞見後錄》曰:「李習之與韓退之、孟東野善。習之於文,退之所敬也。退之與東野唱酬傾一時,習之獨無詩,退之不議也。尹師魯與歐陽永叔、梅聖俞善,師魯于文,永叔所敬也;永叔與聖俞唱酬傾一時,師魯獨無詩,永叔不議也。」

《五子之歌》適得五章,以為人各一章,此又後人之見耳。

《胃陽》,秦世子送舅氏也,而晉公子無一言。尹吉甫作《嵩高》之詩以贈申伯,《民》之詩以贈仲山甫,《韓奕》之詩以贈韓侯;而三人者不聞其有答,是知古人之詩不以無和答為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