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7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日知錄

第17頁 / 共271頁。

邶、庸阝之亡久矣,故大師但有其名。而三國同風,無非衛人之作。檜之亡未久,而詩尚存,故別于鄭,而各自為風。匪風之篇,其西周未亡之日乎?邶、庸阝、衛,三國也,非三監也。殷之時,邦畿千里,周則分之為三國,今其相距不過百餘里,如《地理志》所言,于百里之間而立此三監,又並武庚而為一監,皆非也。宋陳傅良以為自荊以南,蔡叔監之,管叔河南,霍叔河北。蔡,故蔡國。管則管城。霍所謂霍太山也。其地綿廣,不得為邶、庸阝、衛也。

○黎許二國許無風,而《載馳》之詩錄于庸阝。黎無風,而《式微》、《旄丘》之詩錄于邶。聖人闡幽這旨,興滅之心也。


  

○諸姑伯姊《泉水》之詩,其曰「諸姬」,猶《碩人》之「庶姜」。古之來媵而為侄娣者,必皆同姓之國。其年之長幼,序之昭穆,則不可知也,故有諸姑伯姊之稱,猶《禮》之言伯父、伯兄也。貴為小君,而能謙以下其眾妾,此所謂「其君這袂不如其娣」者矣。

○王事「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凡交于大國,朝聘會盟征伐之事,謂之王事。其國之事,謂之政事。

○朝齊于西「朝齊于西,崇朝其雨。」朱子引《周禮》十暉注,以齊為虹是也。謂不終朝而雨止則未然。諺曰:「東虹晴,西虹雨。」蓋虹霓雜亂之交,無論雨晴,而皆非天地之正氣。楚襄王登雲夢之台,望高唐之觀,所謂朝雲者也。

○王邶、庸阝、衛、王,列國之名,其始於成康之世乎?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而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其采於商之故都者,則系之邶、庸阝、衛;其采於東都者,則系之王;其采於列國者,則各系之其國。至驪山之禍,先王之詩率已闕軼,而孔子所錄者皆平王以後之詩,此變風之所由名也。詩雖變,而大師之本名則不敢變,此十二國之所以猶存其舊也。先儒謂王之名不當儕于列國,而為之說曰:“列《黍離》于國風,齊王德于邦君。

自幽王以上,大師所陳之詩亡矣。春秋時,君卿大夫之賦詩無及之者,此孔子之所不得見也,是故詩無正風。

二南也,豳也,小大雅也,皆西周之詩也,至于幽王而止。其餘十二國風,則東周之詩也。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西周之詩亡也,詩亡而列國之事蹟不可得而見,於是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出焉,是之謂詩亡然後《春秋》作也。周頌,西周之詩也。魯頌、東周之詩也。成康之世,魯豈無詩?而今跡已亡矣。故曰詩亡,列國之詩亡也。其作於天子之邦者,以雅以南,以豳以頌,則固未嘗亡也。

○日之夕矣「鷄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當歸之時也。至是而不歸,如之何勿思也?

「君子以向晦入宴息,日之夕矣而不來,則其婦思之矣。朝出而晚歸,則其母望之矣。」夜居于外,則其友弔之矣。”于文「日夕為退」。是以樽無卜夜之賓,衢路有宵行之禁。故曰:「見星而行者,惟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至于酒德衰而酣身長夜,官邪作而昏夜乞哀,天地之氣乖而晦明之節亂矣。

○大車「豈不爾思,畏子不敢」,民免而無恥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有恥且格也。


  
○鄭自邶至曹,皆周初大師這次序。先邶、庸阝、衛,殷之故都也。次之以王,周東都也。何以知其為周初之次序?邶、庸阝也,晉而謂之唐也,皆西周之舊也。惟鄭乃宣王所封,中興之後始立其名于大師。而列于諸國之先者,鄭亦王畿之內也,故次於王也。桓公之時,其詩不存,故首《緇衣》也。

○楚吳諸國無詩吳、楚之無詩,以其僭王而刪之與?非也,太師之本無也。楚之先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惟是桃弧棘矢,以共禦王事,而周無分器。岐陽之盟,楚為荊蠻,置茅,設望表,與鮮牟守燎而不與盟。是亦無詩之可採矣。況于吳自壽夢以前,未通中國者乎?滕、薛之無詩,微也。若乃虢、鄶皆為鄭滅,而虢獨無詩;陳、蔡皆列《春秋》之會盟,而蔡獨無詩,有司失其傳爾。

○豳自周南至豳,統謂之國風。此先儒之誤,程泰之辨之詳矣。豳詩不屬於國風,周世之國無豳。此非太師改採,周公追王業之始,作為《七月》之詩,兼雅頌之聲,而用之祈報之事。《周禮‧章》:「逆暑迎寒,則歙豳詩;祈年于田祖,則歙豳雅;祭蠟則歙豳頌。」雪山王氏曰:「此一詩而三用也。」《鴟》以下或周公之作,或為周公而作,則綿附於豳焉。雖不以合樂,然與二南同為有周盛時之詩,非東周以後列國之風也,故他無可附。

○言私其<豕從>「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先公而後私也。「言私其<豕從>,獻<豕開>于公,」先私而後公也。自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為之禁;非惟弗禁,且從而恤之。建國親侯,胙土命氏,畫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為王政也。至于當官之訓則曰以公滅私,然而祿足以代其耕,田足以供其祭,使之無將母之嗟,室人之謫,又所以恤其私也。此義不明久矣。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無私,此後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訓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