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知錄 - 14 / 271
中國哲學類 / 顧炎武 / 本書目錄 || 記錄本頁面 我的閱讀標記

日知錄

第14頁 / 共271頁。

○古文尚書漢時《尚書》,今文與古文為二,而古文又自有二。《漢書‧藝文志》曰:「《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師古曰:「孔安國《書序》云: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承詔作《傳》,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鄭玄《序贊》雲後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又曰:「經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三十二卷。」師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傳授者。」此今文與古文為二也。又曰:「《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儒林傳》曰:「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遭巫蠱,未立於學官。」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又傳《左氏》。常授徐敖,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涂惲子真,子真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立。劉歆為國師,璜、惲等皆貴顯。」又曰:「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菜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為數十。又采《左氏傳》、《書序》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此又孔氏古文與張霸之書為二也。《後漢書‧儒林傳》曰:「孔僖,魯國魯人也。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又曰:「扶風杜林,傳《古文尚書》。林同郡賈逵為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註解,由是《古文尚書》遂顯于世。」又曰:「建初中,詔高才生受《古文尚書》、《毛詩》、《谷梁、左氏〈春秋〉》,雖不立學官,然皆擢高第,為講郎,給事近署。」然則孔僖所受之安國者,竟無其傳,而杜林、賈逵、馬融、鄭玄則不見安國之傳,而為之作訓、作傳、作註解,此則孔、鄭之學又當為二,而無可考矣。《劉陶傳》曰:「陶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漢末之亂,無傳。若馬融注《古文尚書》十捲、鄭玄注《古文尚書》九卷則見于《舊唐書‧藝文志》。開元之時,尚有其書,而未嘗亡也。按陸氏《釋文》言馬、鄭所注二十九篇,則亦不過伏生所傳之二十八,而《泰誓》別得之民間,合之為二十九,且非今之《泰誓》。其所謂得多十六篇者,不與其間也。《書‧經籍志》曰:馬融、鄭玄所傳,惟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孔子舊書,自余絶無所師說。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至東晉,豫章內史梅賾始得安國之傳,增多二十五篇,以合于伏生之二十八篇,而去其偽《泰誓》,又分《舜典》、《益稷》、《盤庚》中下、《康王之誥》各自為篇,則為今之五十八篇矣。其《舜典》亡闕,取王肅本「慎徽以下之傳續之。齊明帝建武四年,有姚方興者,于大航頭得本,有“曰若稽古帝舜」以下二十八字,獻之朝,議咸以為非。及江陵板蕩,其文北入中原,學者異之,劉炫遂以列諸本第。然則今之《尚書》,其今文、古文皆有之,三十三篇固雜取伏生、安國之文,而二十五篇之出於梅賾,《舜典》二十八字之出於姚方興,又合而一之。《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于今日而益驗之矣。

竊疑古時有《堯典》無《舜典》,有《夏書》無《虞書》,而《堯典》亦《夏書》也。《孟子》引「二十有八載,放勛乃殂落」,而謂之《堯典》,則《序》之別為《舜典》者非矣。《左氏傳‧莊公八年》引「皋陶邁種德」,《僖公二十四年》引「地平天成」,《二十七年》引「賦納以言」,《文公七年》引「戒之用休」,《襄公五年》引「成允成功」,《二十一年》、《二十三年》兩引「念茲在茲」,《二十六》引「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哀公六年》引「允出茲在茲」,《十八年》引「官占惟先蔽志」,《國語》周內史過引「眾非元後,何戴?後非眾,罔與守邦?」而皆謂之《夏書》,則後之目為《虞書》者贅矣。何則?記此書者必出於夏之史臣,雖傳之自唐,而潤色成文不無待于後人者,故篇首言「曰若稽古」,以古為言,明非當日之記也。世更三聖,事同一家。以夏之臣追記二帝之事,不謂之《夏書》而何?夫惟以夏之臣而追記二帝之事,則言堯可以見舜,不若後人之史,每帝立一本紀,而後為全書也。


  

帝曰:「來,禹,汝亦昌言。」承上文皋陶所陳,一時之言也。「王出在應門之內」,承上文”諸侯出廟門俟”,一時之事也。《序》分為兩篇者,妄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