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 元史 上全書目錄
宋濂
元史 上 - 271

至治三年四月十日,都水分監言:「會通河沛縣東金溝、沽頭諸處,地形高峻,旱則水淺舟澀,省部已準置二滾水堰。近延祐二年,沽頭閘上增置隘閘一,以限巨舟,每經霖雨,則三閘月河、截河土堰,盡為衝決。自秋摘夫刈薪,至冬水落,或來歲春首修治,工夫浩大,動 ...

元史 上 - 272

世祖至元九年七月,衛輝路新鄉縣廣盈倉南河北岸決五十餘步。八月,又崩一百八十三步,其勢未已,去倉止三十步。於是委都水監丞馬良弼與本路官同詣相視,差丁夫併力修完之。二十五年,汴梁路陽武縣諸處河決二十二所,漂蕩麥禾房舍,委宣慰司督本路差夫修治。 ...


  
元史 上 - 273

文宗至順元年六月,曹州濟陰縣河防官本縣尹郝承務言:「六月五日,魏家道口黃河舊堤將決,不可修築,以此差募民夫,創修護水月堤,東西長三百九步,下闊六步,高一丈。又緣水勢瀚漫,復于近北築月堤,東西長一千餘步,下廣九步,其功未竟。至二十一日,水忽泛 ...

元史 上 - 274

京兆舊有三白渠,自元伐金以來,渠堰缺壞,土地荒蕪。陝西之人雖欲種蒔,不獲水利,賦稅不足,軍興乏用。太宗之十二年,梁泰奏:「請差撥人戶牛具一切種蒔等物,修成渠堰,比之旱地,其收數倍,所得糧米,可以供軍。」太宗準奏,就令梁泰佩元降金牌,充宣差規 ...

元史 上 - 275

二月十八日,省臣奏:「開濬運河、練湖,重役也,宜依行省所議,仍令便宜從事。」後各監工官言:「已分運河作三壩,依元料深闊丈尺開濬,至三月四日工畢。數內平江崑山、嘉定二州,實役二十六日,常熟、吳江二州,長洲、吳縣,實役二十八日,余皆役三十日,已 ...

元史 上 - 276

鹽官州去海岸三十里,舊有捍海塘二,後又添築咸塘,在宋時亦嘗崩陷。成宗大德三年,塘岸崩,都省委禮部郎中游中順,洎本省官相視,虛沙復漲,難於施力。至仁宗延祐己未、庚申間,海汛失度,累壞民居,陷地三十餘里。其時省憲官共議,宜于州後北門添築土塘,然 ...


  
元史 上 - 277

治河一也,有疏、有浚、有塞,三者異焉。釃河之流,因而導之,謂之疏。去河之淤,因而深之,謂之浚。抑河之暴,因而扼之,謂之塞。疏濬之別有四:曰生地,曰故道,曰河身,曰減水河。生地有直有紆,因直而鑿之,可就故道。故道有高有卑,高者平之以趨卑,高卑 ...

元史 上 - 278

乃入水作石船大堤,蓋由是秋八月二十九日乙巳道故河流,先所修北岸西中刺水及截河三堤猶短,約水尚少,力未足恃。決河勢大,南北廣四百餘步,中流深三丈餘,益以秋漲,水多故河十之八。兩河爭流,近故河口,水刷岸北行,洄漩湍激,難以下掃。且掃行或遲,恐水 ...

元史 上 - 279

南江自利民台有支流,東南出萬工堰,又東為駱駝,又東為碓口,繞青城而東,鹿角之北涯,有渠曰馬壩,東流至成都,入于南江。渠東行二十餘里, 水決其南涯四十有九,每歲疲民力以塞之。乃自其北涯鑿二渠,與楊柳渠合,東行數十里,復與馬壩渠會,而渠成安流。 ...

元史 上 - 280

前聖之制,至周大備。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而教化大行,邈乎不可及矣。秦廢先代典禮,漢因秦制,起朝儀,作宗廟樂。魏、晉而後,五胡雲擾,秦、漢之制亦復不存矣。唐初襲用隋禮,太常多肄者,教坊俗樂而已。至宋,承五季之衰,因唐禮,作《太常因革禮》,而 ...


提示:


  





目前沒有閱讀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