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業之君,俱宜于京師立廟致祭,遂建歷代帝王廟于欽天山之陽。 仿太廟同堂異室之制,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東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東一室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漢高祖、唐太祖、宋太祖、元世祖。 每歲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 已而以周文王終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寢其祀,增祀隋高祖。 七年,令帝王廟皆塑袞冕坐像,惟伏羲、神農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 八月,帝躬祀于新廟。 已而罷隋高祖之祀。 二十一年,令每歲郊祀,附祭歷代帝王于大祀殿。 仍以歲八月中旬,擇日遣官祭于本廟,其春祭停之。 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歲,則停廟祭。 是年,詔以歷代名臣從祀,禮官李原名奏擬三十六人以進。 帝以宋趙普負太祖不忠,不可從祀。 元臣四傑,木華黎為首,不可祀孫而去其祖,可祀木華黎而罷安童。 既祀伯顏,則阿術不必祀。 漢陳平、馮異,宋潘美,皆善始終,可祀。 於是定風後、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術、赤老溫、伯顏,凡三十七人,從祀于東西廡,為壇四。 初,太公望有武成王廟。 嘗遣官致祭如釋奠儀。 至是,罷廟祭,去王號。 永樂遷都,帝王廟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禮。 嘉靖九年,罷歷代帝王南郊從祀。 令建歷代帝王廟于都城西,歲以仲春秋致祭。 後並罷南京廟祭。 十年春二月,廟未成,躬祭歷代帝王于文華殿,凡五罈,丹陛東西名臣四罈。 禮部尚書李時言:「舊儀有賜福胙之文。 賜者自上而下之義,惟郊廟社稷宜用。 歷代帝王,止宜雲答。 」詔可。 十一年夏,廟成,名曰景德崇聖之殿。 殿五室,東西兩廡,殿後祭器庫,前為景德門。 門外神庫、神廚、宰牲亭、鐘樓。 街東西二坊,曰景德街。 用八月壬辰親祭。 帝由中門入,迎神、受福胙、送神各兩拜。 嗣後歲遣大臣一員行禮,四員分獻。 凡子、午、卯、酉祭于陵寢之歲,則停秋祭。 二十四年,以禮科陳棐言,罷元世祖陵廟之祀,及從祀木華黎等,復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室。 凡十五帝,從祀名臣三十二人。 ○三皇 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 洪武元年,令以太牢祀。 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風後、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貸季、少師、雷公、鬼臾區、伯高、岐伯、少俞、高陽十大名醫從祀。 儀同釋奠。 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為瀆。 禮臣議:「唐玄宗嘗立三皇五帝廟于京師。 至元成宗時,乃立三皇廟于府州縣。 春秋通祀,而以醫藥主之,甚非禮也。 」帝曰:「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汨于藥師可乎?」命天下郡縣毋得褻祀。 正德十一年,立伏羲氏廟于秦州。 秦州,古成紀地,從巡按御史馮時雄奏也。 嘉靖間,建三皇廟于太醫院北,名景惠殿。 中奉三皇及四配。 其從祀,東廡則僦貸季、岐伯、伯高、鬼臾區、俞跗、少俞、少師、桐君、雷公、馬師皇、伊尹、扁鵲、淳于意、張機十四人,西廡則華陀、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巢元方、孫思邈、韋慈藏、王冰、錢乙、硃肱、李杲、利完素、張元素、硃彥修十四人。 歲仲春、秋上甲日,禮部堂上官行禮,太醫院堂上官二員分獻,用少牢。 復建聖濟殿于內,祀先醫,以太醫官主之。 二十一年,帝以規制湫隘,命拓其廟。 ○聖師 聖師之祭,始於世宗。 奉皇師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帝師陶唐氏,有虞氏,王師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九聖南向。 左先聖周公,右先師孔子,東西向。 每歲春秋開講前一日,皇帝服皮弁,拜跪,行釋奠禮。 用羹酒果脯帛祭于文華殿東室。 初,東室有釋像,帝以其不經,撤之,乃祀先聖先師。 自為祭文,行奉安神位禮。 輔臣禮卿及講官俟行禮訖,入拜。 先是洪武初,司業宋濂建議欲如建安熊氏之說,以伏羲為道統之宗,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以次列焉。 秩祀天子之學,則道統益尊。 太祖不從。 至是,世宗仿其意行之。 十六年,移祀于永明殿後,行禮如初。 其後常遣官代祭。 隆慶初,仍于文華殿東室行禮。 ○至聖先師子孔廟祀 漢晉及隋或稱先師,或稱先聖、宣尼、宣父。 唐謚文宣王,宋加至聖號,元復加號大成。 明太祖入江淮府,首謁孔子廟。 洪武元年二月,詔以太牢祀孔子于國學,仍遣使詣曲阜致祭。 臨行諭曰:「仲尼之道,廣大悠久,與天地並。 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 朕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聖之道。 今既釋奠成均,仍遣爾修祀事于闕裡,爾其敬之。 」又定製,每歲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國學。 以丞相初獻,翰林學士亞獻,國子祭酒終獻。 先期,皇帝齋戒。 獻官、陪祀、執事官皆散齋二日,致齋一日。 前祀一日,皇帝服皮弁服,禦奉天殿降香。 至日,獻官行禮。 三年,詔革諸神封號,惟孔子封爵仍舊。 且命曲阜廟庭,歲官給牲幣,俾衍聖公供祀事。 四年,禮部奏定儀物。 改初制籩豆之八為十,籩用竹。 其簠簋登鉶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 牲易以熟。 樂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 禮部請選京民之秀者充樂舞生,太祖曰:「樂舞乃學者事,況釋奠所以崇師,宜擇國子生及公卿子弟在學者,豫教肄之。 」五年,罷孟子配享。 踰年,帝曰:「孟子辨異端,闢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七年二月,上丁日食,改用仲丁。 十五年,新建太學成。 廟在學東,中大成殿,左右兩廡,前大成門,門左右列戟二十四。 門外東為犧牲廚,西為祭器庫,又前為靈星門。 自經始以來,駕數臨視。 至是落成,遣官致祭。 帝既親詣釋奠,又詔天下通祀孔子,並頒釋奠儀注。 凡府州縣學,籩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殺于國學。 三獻禮同,十哲兩廡一獻。 其祭,各以正官行之,有布政司則以布政司官,分獻則以本學儒職及老成儒士充之。 每歲春、秋仲月上丁日行事。 初,國學主祭遣祭酒,後遣翰林院官,然祭酒初到官,必遣一祭。 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釋菜禮,郡縣長以下詣學行香。 二十六年,頒大成樂於天下。 二十八年,以行人司副楊砥言,罷漢揚雄從祀,益以董仲舒。 三十年,以國學孔子廟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帝所規畫。 大成殿門各六楹,靈星門三,東西廡七十六楹,神廚庫皆八楹,宰牲所六楹。 永樂初,建廟于太學之東。 第17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 上》
第1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