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公孫丑:孟子的學生,齊國人。 ②當路:當權,當政。 ③許: 興盛、復興。 (4)曾西:名曾申,字子西,魯國人,孔子學生曾參的兒子。 (5)吾子:對友人的花色品種稱,相當於「吾兄」、「老兄」之類。 (6)蹵 然:不安的樣子。 (7)先子:指已逝世的長輩。 這裡指曾西的父親曾 參。 (8)艴然:惱怒的樣子。 (9)曾:副詞,竟然、居然。 (10)為:同「謂」,認為。 (11)由:同「猶」,好像。 (12)百年而後崩:相 傳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 百年是泛指壽命很長。 (13)周公:名姬旦,周文 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助武王伐紂,統一天下,又輔助成王定亂,安定 天下成為魯國的始祖。 (14作:在這裡為量詞,相當於現代口語「起」。 (15)相與:雙音副詞,「共同」的意思。 (16)輔相:雙音動詞,輔助。 (17)鎡基:農具,相當於今天的鋤頭之類。 (18)置郵:置和郵都是名詞,相當於後代的驛站。 【譯文】 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管仲、晏子的功業可以 再度興起來嗎?」 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 曾經有 人間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個更有才能?」曾西不安他說:『子 路可是我父親所敬畏的人啊,我怎麼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問: 』那麼您和管仲相比,哪個更有才能呢?』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說: 『你怎麼竟拿管仲來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齊桓公那樣信任不疑, 行使國家政權那樣長久,而功績卻是那樣少,你怎麼竟拿他來和 我相比呢?』”孟子接著說:「管仲是曾西都不願跟他相比的人,你 以為我願意跟他相比嗎?」 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 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 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一天下,易如反掌。 」 公孫丑說:「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力口疑惑不解了。 以周文 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一天下。 直 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然後才統一天下。 現在您說用王 道統一天下易如反掌,那麼,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習了嗎?」 孟子說:「我們怎麼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湯到武丁,賢 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 武丁使諸侯們來朝,統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裡運轉一樣容 易。 紂王離武丁並不久遠,武丁的勛臣世家、良好習俗、傳統風 尚、慈善政治都還有遺存,又有微于、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 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所以能統治很久以後才失去政權。 當時 沒有一尺土地不屬於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於紂王統治,在 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是非常 困難的。 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 頭,不如等農時。 』現在的時勢就很利於用王道統一天下:夏、商、 周三代興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 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鷄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 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 國土不需要新開闢,老百姓不需要 新團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 何況,統 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從來沒有隔過這麼久的;老百姓受暴政 的壓榨,從來沒有這麼厲害過的。 饑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 不擇飲料。 孔子說:『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 』現 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 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 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 就古人雙倍的功績。 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 」 【讀解】 作為儒家「王道」政治的推行者,孟子不屑于與「霸道」政 治寡管仲、晏嬰相比,這正如齊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他不 予回答一樣。 他所熱衷的,是在齊國推行「王道」政治,靠實施「仁政」來 統一天下。 而且,他認為無論從土地、人口,還是從時機來看,目 前都是實施王道的最好時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姑且撇開孟子關於王道的種種論述不談,只看他關於乘勢待 時,事半功倍的思想,我們也可以得到較為深刻的啟示。 所謂「趕得早不如趕得巧,算得精不如運氣好。 」這其實沒有 什麼神秘的地方,不外乎是強調抓住時機,捕捉機遇的重要性罷 了。 在某種意義上說,個人智慧的確不如時勢造英雄,工具優良 也的確不如時機重要。 所以,很多人怨天尤人,認為自己懷才不 遇,實際上是自己沒有抓住時機。 居里夫人曾經說過:「弱者坐待 良機,強者製造時機。 」就是強調主動出擊,抓住時機。 當然,這裡所說的「乘勢待時」,主要是說要分析情況,抓準 時機,而不是說在政治上趕形勢,窺風向,搞投機。 這裡的區別, 可以以田徑賽中的起跑為例。 如果你錯過了起跑的口令,老是慢 半拍才回過神來,這是沒有抓住時機,自然要影響你的成績,被 別人甩在後面。 但是,如果你投機取巧,搶在口令發出之前起跑, 那你就不僅沒有抓住時機,反而還犯了規,有被逐出賽場的危險 了。 第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孟子》
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