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 遠了。 」 【讀解】 《三字經》一打頭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 這裡的「性相近,習相遠」就是孔子的語錄了。 《萊根譚》說:「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 只 是欲情封,當面錯過,便颶尺千里矣。 」這雖然是用禪宗的語氣 在說話,但其表達的意思卻仍然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 相遠。 」 其實,真正關於人性的話題,孔子談得並不多,要到孟子的 時代才有深入的性善性惡探討,並由此形成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 個重要範疇。 作為仁者,作為教育家,孔子更看重的是後天教養的一面,所 以他苦口婆心地叮嚀我們「學而時習之」,並現身說法他說:「我 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就是這裡說「性相近,習相遠」,也仍然是強調後天教養的重 要意義。 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原文】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譯文】 孔子說:「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可改變的。 」 【讀解】 一方面,「性相近,習相遠。 」 另一方面,「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 這兩句話是密切相關的。 「性相近,習相遠」是對我們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裡的詞語,叫做「中人」(「中人以上, 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而言的。 所有的中人 天賦都差不多,只是因為後天的放養習染不同而相差很遠了。 但 「上知」與「下愚」的人卻是無法改變的。 因為「上知」就是「生 而知之者,上也,,一類的人,是天才,生來就有某種天賦才能,而 不是靠後天教養才取得的。 而“下愚」則是「困而不學,民斯為 下矣」的人。 即便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困難了都還不願意學習,這 樣的「下愚」,你有什麼辦法去改變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習相遠。 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 可政變的。 割鷄可不可以用牛刀? 【原文】 子之①武城②,聞絃歌之聲③。 夫子莞爾④而笑,曰:「割鷄焉用 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⑤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 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 【註釋】 ①之:到。 ②武城:魯國的一個小縣城,《雍也》篇曾說子游到武城 去做縣官。 ③絃歌之聲:弦,指琴瑟;絃歌之聲是象徵用禮樂治理百姓。 ④莞爾:微笑的樣子。 ⑤ :子游姓言,名但,字子游。 【譯文】 孔子到了武城,聽到琴瑟歌唱的聲音。 孔子微微一笑,說: 「殺鷄怎麼用得著宰牛刀呢?」子游回答說:「過去我聽都是您說 過:『在上位的人學了禮樂之道就會愛人,老百姓學了禮樂之道就 容易使喚。 』」孔子說:「同學們!偃的話是對的。 我剛纔的話不過 是跟他的開玩笑罷了。 」 【讀解】 「割鷄焉用牛刀?」 孔子的本能意思是說,治理一個小小縣城,怎麼用得用著禮 樂之道這種治國的方略呢?” 我們現在已不能確知孔子到底是在給子游開玩笑還是一時失 言,但子游「當仁,不讓于師」的精神和孔子師生之間暢所欲言 的風貌卻是躍然紙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子游的答辯詞來看,有時候,殺鷄用一用牛刀也未嘗不可, 雖然是治理一個小縣城,也應該與治理一個國家同步,性質是一 樣的,總之是在上位的人學了禮樂就會懂得愛人,在下位的人學 了禮樂就容易聽使喚。 只要目的能達到,用鷄刀用牛刀有什麼關 系呢? 聖人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態修正,向學生們宣 布自己的錯誤。 的確,聖人也是人,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 的。 這沒有什麼可怪。 可敬的倒是子游,「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有這樣的縣官, 是武城縣百姓的福氣。 仁的五條行為準則 【原文】 子張間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 之。 」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 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譯文】 子張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 孔子說:「能在天下實行五種品德 就可以說是仁了。 」子張說:「請問是哪五種品德呢?」孔子說: 「‘恭敬、寬厚、誠信、勤敏、慈惠。 恭敬就不會受到侮辱,寬厚就 能得到群眾,誠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勤敏就會取得工作成效, 慈惠就能夠使喚別人。 」 【讀解】 仁是儒學的核心內容。 據有人統計,「仁」僅在《論語》中就 出現了109次,可見其重要地位。 由於孔子的教學方法是因材施教,所以,不同的學生問他同 一個問題他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又增加了「仁」的復義性。 現在,當子張問他什麼是仁時,他作了一個較為具體的五方 面回答,這當然還是仁德的修養和運用問題,而不是仁的本質問 題。 具體到這五個方面的回答來看,並沒有什麼深奧難解的地方 倒是實行起來,一是非常困難,二是非常有用,不說是「放之四 海而皆準」,也是用於各界都有益的。 尤其是做政治 導人的,做 到了這幾條,起碼得人心是沒有問題。 磨而不磷,涅而不緇 【原文】 第8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語》
第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