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趙元昊反,罷進講。 師民上書陳十五事:一曰咨輔相,二曰命將帥,三曰柬侍從,四曰擇守宰,五曰治軍旅,六曰修邊防,七曰求諫諍,八曰延講誦,九曰革貢舉,十曰久官政,十一曰謹財用,十二曰不遺年,十三曰容誹謗,十四曰除忌諱,十五曰慎出令。 因獻《勸講箴》。 明年春,帝遂禦迎陽門,召近臣觀圖畫,覆命講讀經史。 師民見朝廷厭兵,屈意以招元昊,內不能平。 乃上言請任方面,以圖報效。 遷天章章閣侍講、同知貢舉,進待制、同判宗正寺。 嘗講《詩》「如彼泉流」,曰:「水之初出,喻王政之發。 順行則通,通故清潔;逆亂則壅,壅故濁敗。 賢人用,則王政通而世清平;邪人進,則王澤壅而世濁敗。 幽王失道,用邪絀正,正不勝邪,雖有善人,不能為治,亦將相牽而淪于污濁也。 」帝曰:「水何以喻政?」對曰:「水者,順行而潤下,利萬物,故以喻政,此于比興,義最大。 」 後講《論語》,問「修文德」,曰:「文者,經天緯地之總稱。 君人之道,撫之以仁,制之以義,接之以禮,講之以信,皆是。 」帝曰:「然其所先者,無若信也。 」曰:「信者,天下之大本,仁義禮樂,皆必由之,此實至道之要。 」復問「鑽燧改火」,曰:「古之聖王,舉動必順天時,所以四時變,火隨木色。 近世漸務苟簡,以為非治具而遂廢之,至其萬事皆不如古。 」又問:「子夏、子張所言交道孰勝?」曰:「聖哲之道,含覆廣大,與天地參。 善者有以進德,惡者俾之改行。 子張之言為優。 」 他日讀《漢記》,問長安城,眾莫能知,共推師民。 因陳自古都雍年世,舊址所在,若畫諸掌。 帝悅曰:「何其所記如此!」在經筵十餘年,甚見器異。 嘗盛夏屬疾家居,帝飛白書團扇為「和平」字,賜以寄意。 累請補郡,除龍圖閣直學士、知耀州。 帝自寫詩寵行,目以「儒林舊德」。 將行,上疏曰: 近睹太陽食于正朔,此雖陰陽之事,亦慮是天意欲以感動聖心。 臣非瞽史,不知天道,但率愚意言之。 其月在亥,亥為水,水為正陰。 其日在丙,丙為正陽。 月掩日,陰侵陽,下蔽上之象也。 《詩》曰:「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謂以陰奸陽,失其敘也。 又曰:「百川沸騰,山塚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謂下陵上,侵其權也。 又曰:「皇父卿士,番惟司徒。 家伯維宰,中允膳夫。 聚子內史,蹶維趣馬,楀維師氏。 」謂大小之臣,有不得其人者也。 宗周之間,時王失德。 今而引喻,蓋事有所譬,固當不諱。 凡天之示象,由人君有失,不然,則下蔽其上。 古人君之失,不過暴虐怠慢,奢侈縱放,不師古始。 舍是,何失道之有?今聖心慈仁恭勤,儉約自檢,動循典禮,如此自非下蒙上、邪撓正,使主恩不下究,而誰之咎歟?望陛下朝夕咨于丞弼心膂之臣,洎左右近侍耳目之官。 其忠而純者,與之慎柬內外百執事及州縣牧宰,使主恩究于下,不為群邪所蔽塞,則億兆之幸也。 三遷刑部郎中,復領宗正,卒。 師民淳靜剛敏,舉止凝重。 幼喪父,哀感,不畜婢妾,年四十四始婚。 志尚清遠,專以讀書為事。 性極慈恕,勤於吏治,政有惠愛。 嘗奏蠲陝西旱租。 又欲論榷酤諸敝,會仁宗不豫而止。 常患近世官失其守,作《正官名》,議多不載。 有集三十捲。 子彥若,試中書舍人。 張錫,字貺之,其先京兆人。 曾祖山甫,嘗從唐僖宗入蜀,蜀平,徙家漢陽。 錫進士甲科,為試秘書省校書郎、知南昌縣。 遷著作郎、知新州。 初建學于州,自是人始知學。 再遷太常博士、監染院。 詔選能吏治畿縣,乃以錫知東明。 始至,令其下曰:「吾所治者三:恃力、恃富、恃贖者,吾所先也。 」歲中以治跡聞。 樞密直學士李及薦為監察御史。 丁謂貶崖州,議還內地。 錫疏謂:「奸邪弄國,本與天下共棄之;今復還,是違天下意。 」由是止徙雷州。 王清昭應宮災,連繫甚眾。 錫言:「天災反以罪人,恐重天怒,願修德以應之。 」會論者眾,獄遂解。 遷殿中侍御史,權三司鹽鐵判官,出為荊湖北路轉運使,改尚書兵部員外郎,還判度支勾院,為京東轉運使。 淄、青、齊、濮、鄆諸州人冒耕河壖地,數起爭訟。 錫命籍其地,收租絹歲二十餘萬,訟者亦息。 判鹽鐵勾院,為河北轉運使,改江、淮制置發運使,召兼侍御史知雜事、判大理寺、權知諫院,安撫利、夔路。 歷度支、鹽鐵副使。 喪母,起複,擢天章閣待制、知河中府,累遷右司郎中,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滑州,遷右諫議大夫、知審官院。 進翰林侍讀學士、判太常寺、國子監。 卒,贈尚書工部侍郎。 錫淳重清約,雖貴,奉養如少賤時。 讀書老而彌篤。 初,舉廣文館進士,考官任隨以為第一,及隨死,無子,錫屢賙其家。 張揆字貫之,其先范陽人,後徙齊州。 擢進士第,歷北海縣尉,改大理寺丞。 以疾解官,十年不出戶。 讀《易》,因通揚雄《太玄經》。 陳執中安撫京東,薦揆經明行淳,召為國子監直講,徙諸王府侍講。 以尚書度支員外郎直史館、荊王府記室參軍。 府罷,權三司戶部判官。 上所著《太玄集解》數萬言。 詔對邇英閣,令揲耆,得斷首,且言:「斷首準《易》之《》,蓋以陽剛決陰柔,君子進、小人退之象。 」仁宗悅。 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讀,累遷右諫議大夫,進龍圖閣直學士、給事中、判太常寺。 一日,進讀漢《馬後傳》。 至服大練、抑止外家,因言:「今妃族太盛,不可不裁損,使保其家。 」帝嘉納之。 詔改王溥謚,有議欲為文忠者,揆曰:「溥,周之宰相,國亡不能死,安得為忠?」乃謚為文康。 加翰林侍讀學士、知審刑院,出知齊州。 卒,贈尚書禮部侍郎。 揆性剛狷少容,闊于世務,然好讀書,老而不倦。 與弟掞相友愛,掞,為龍圖閣直學士。 楊安國字君倚,密州安丘人。 父光輔,居馬耆山,學者多從受經,州守王博文薦為太學助教。 孫奭知兗州,又薦為太常寺奉禮郎,州學講書。 既而奭與馮元薦安國為國子監直講,並召光輔至。 仁宗命說《尚書》,光輔曰:「堯、舜之事,遠而未易行,願講《無逸》一篇。 」時年七十餘矣,而論說明暢。 帝悅,欲留為學官,固辭,以國子監丞老于家。 安國《五經》及第,為枝江縣尉,後遷大理寺丞。 光輔教授兗州,請監兗州酒稅,徙監益州糧料院,入為國子監直講,景祐初,置崇政殿說書,安國以國子博士預選。 久之,進天章閣侍講、直龍圖閣,遂為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皆兼侍講。 進翰林侍講學士,歷判尚書刑部、太常寺,糾察在京刑獄,累遷給事中。 年七十餘,卒,贈尚書禮部侍郎。 安國講說,一以註疏為主,無他發明,引喻鄙俚,世或傳以為笑。 尤喜緯書及註疏所引緯書,則尊之與經等。 在經筵二十七年,仁宗稱其行義淳質,以比先朝崔遵度。 第3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中》
第3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