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出使,則加紅犛牛纓,金涂銀鈸。 使相在外,加紅織成鞍衤復。 步軍都虞候以上賜帶甲馬者,加紅皮鞦轡校具七十兩,青氈圓韉,陷銀銜鐙。 金涂銀閙裝麻葉校具五十兩,紫羅剜花方韉,油畫鞍,陷銀銜鐙,以賜三司使,觀文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翰林學士,資政殿、端明殿、翰林侍讀侍講,龍圖、天章、寶文閣、樞密直學士,御史中丞,兩使留後,觀察、防禦使,軍廂都指揮使。 軍廂都指揮使初出授團練使、刺史者,賜亦同。 曾任中書、樞密院後為學士、中丞者,七十兩,韉以綉瑞草。 見任中書、樞密院、宣徽使、使相、節度使出使,曾任中書、樞密院充諸路都總管、安撫使,朝辭日,賜亦如之。 金涂銀三環寶相花校具二十五兩,紫羅圓韉,烏漆鞍,銜鐙,以賜團練使、刺史。 金涂銀促結洛州花校具三十兩,紫羅圓韉,以賜諸路承受。 白成十五兩,以賜諸王宮僚、翰林侍讀侍書;金涂銀寶相花校具四十兩,蠻雲校具十五兩,以賜諸班押班、殿前指揮使以上;白成窪面校具十二兩,以賜諸班,皆藍黃絁圓韉。 其皇親婚嫁,皆給藍黃羅綉方韉,金涂銀花鞍,金涂銀校具自八十兩至十二兩,有六等。 宗室女婿系親,皆賜紫羅綉瑞草方韉,校具自七十兩至五十兩,有二等。 其賜契丹使,則金涂銀太平花校具七十兩,紫羅綉寶相花雉子方韉;副使則槲葉校具五十兩,紫羅綉合子地圓韉,皆油畫鞍。 射弓則使銀裝,副使銀棱。 賜諸蕃進奉大使,則如刺史而用青縧韉;副使則如宮僚。 凡京官三品以上外任者,皆許馬以纓飾。 太宗太平興國七年,翰林學士承旨李昉言:「準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升朝官許乘銀裝縧子鞍勒,六品以下不得閙裝,其韉皆不得刺繡、金皮飾。 余官及工商庶人,許並乘烏漆素鞍,不得用狨毛暖坐。 其藍黃縧子,非宮禁不得乘。 士庶、軍校乘白皮韉勒者,悉禁斷。 」從之。 八年,詔京朝知錄事參軍及知縣者,所乘馬並不得飾纓,後復許帶纓。 端拱二年,詔內職諸班押班、禁軍指揮使、廂軍都虞候,並許乘銀裝縧子鞍勒。 京官任知州、通判,許依六品朝官。 真宗咸平二年,西京留台上言:「留府群官、使臣乘馬,不得帶纓。 」從之。 大中祥符五年,詔綉韉及閙裝校具,除宗室及恩賜外,悉禁。 天禧元年,令兩省諫舍、宗室將軍以上,許乘狨毛暖坐,余悉禁。 凡京官,三班已上外任者,皆許馬以纓飾。 仁宗景祐三年,詔官非五品以上,毋得乘閙裝銀鞍,其乘金涂銀裝縧子促結鞍轡者,自文武升朝官及內職、禁軍指揮使、諸班押班、廂軍都虞候、防團副使以上,聽之;仍毋得以藍黃為縧、白皮為韉轡。 民庶止許以氈皮絁為韉。 京官為通判以上職任者,許權依升朝例。 神宗熙寧間,文武升朝官、禁軍都指揮使以上,涂金銀裝盤縧促結;五品以上,復許銀鞍閙裝。 若開花綉韉,惟恩賜乃得乘。 余官及民庶,仍禁銀飾。 舊制,諸王視宰相,用綉鞍韉。 政和三年,始賜金花鞍韉,諸王不施狨坐。 宣和末始賜,中興因之。 乾道九年,重修儀制。 權侍郎、太中大夫以上及學士、待制,經恩賜,許乘狨坐。 三衙、節度使曾任執政官,亦如之。 先是,建炎初,駐蹕杭州,詔扈從臣僚合設狨坐者,權宜撤去。 故事,宰執、侍從自八月朔搭坐。 紹興元年,以江、浙地燠,改為九月朔,著為例。 乾道元年,乃詔三衙乘馬,賜狨坐。 門戟。 木為之而無刃,門設架而列之,謂之棨戟。 天子宮殿門左右各十二,應天數也。 宗廟門亦如之。 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亦賜焉,惟武成王廟左右各八。 臣下則諸州公門設焉,私門則府第恩賜者許之。 太宗淳化二年,詔諸道州、府、軍、監奏乞鼓角戟槊,如令文合賜,即下三司指揮。 仁宗天聖四年,太常禮院言:「準批狀,詳定知廣安軍范宗古奏,本軍乞降槊。 檢會令文,京兆河南太原府、大都督府、都護門十四戟,若中都督、上都護門十二戟,下都督、諸州門各十戟,並官給。 所有軍、監門不載,伏請不行。 」神宗元豐之制,凡門列戟者,官司則開封、河南、應天、大名、大都督府皆十四,中都督皆十二,下都督皆十。 品官恩賜者,正一品十六,二品以上十四。 中興仍舊制。 旌節。 唐天寶中置,節度使受命日賜之,得以專制軍事,行即建節,府樹六纛。 宋凡命節度使,有司給門旗二,龍、虎各一,旌一,節一,麾槍二,豹尾二。 旗以紅繒九幅,上設耀篦、鐵鑽、髹杠、緋纛。 旌用涂金銅螭頭,髹杠,綢以紅繒,畫白虎,頂設髹木盤,周用涂金飾。 節亦用髹杠,飾以金涂銅葉,上設髹圓盤三層,以紅綠裝釘為旄,並綢以紫綾衤復囊,又加碧油絹袋。 麾槍設髹木盤,綢以紫繒衤復囊,又加碧油絹袋。 豹尾,制以赤黃布,畫豹文,並髹杠。 神宗熙寧五年,詔新建節並移鎮,並降敕太常寺排比旌節,下左右金吾街仗司、騏驥院,給執擎人員、鞍馬。 中興因之。 建炎三年,表韓世忠之旗曰「忠勇」。 紹興三年,表岳飛之旗曰「精忠」。 孝宗詔以其藩邸旌節,迎置天章閣。 淳熙中,光宗亦詔奉東宮旌節。 其後,寧宗踐祚,有司言安奉皇帝藩邸旌節,宜有推飾。 今用朱漆青地金字牌二:其一題曰「太上皇帝藩邸旌節」,其一曰「今上皇帝藩邸旌節。 」蓋襲用元豐延安故事雲。 志第一百四輿服三 ○天子之服皇太子附后妃之服命婦附 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袞冕,三曰通天冠,絳紗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親事、燕居之服也,七曰禦閲服,天子之戎服也。 中興之後則有之。 大裘之制。 神宗元豐四年,詳定郊廟奉祀禮文所言:「《周禮·司裘》‘掌為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司服》‘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 享先王則袞冕’。 而《禮記》云:‘郊祭之日,王被袞以象天,戴冕璪十有二旒,則天數也。 ’王肅據《家語》,以為臨燔柴,脫袞冕,著大裘。 則是《禮記》被袞,與《周禮》大裘,郊祀並用二服,事不相戾,但服之有先後耳。 是以《開寶通禮》:皇帝服袞冕出赴行宮,祀日,服袞冕至大次;質明,改服大裘而冕出次。 蓋袞冕盛服而文之備者,故于郊之前期被之,以至大次。 既臨燔柴,則脫袞冕服裘,以明天道至質,故被裘以體之。 今儀注,車駕赴青城,服通天冠、絳紗袍。 祀之日,乃服靴袍至大次,服袞冕臨祭,非尚質之義。 乞並依《開寶通禮》。 」詔詳定所參議。 又言:「臣等詳大裘之制,本以尚質,而後世反以尚文,故冕之飾大為不經。 而禮書所載,上有垂旒加飾,又異‘大裘不裼’之說。 今參考諸說,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圜後方,前低寸二分,玄表朱裡,以繒為之。 玉笄以朱組為紘,玉瑱以玄紞垂之。 為裘以黑羔皮,領袖以黑繒,纁裳朱紘而無章飾。 佩白玉,玄組綬。 革帶,博二寸,玉鈎,以佩紘屬之。 素帶,朱裡,絳純其外,上朱下綠。 白紗中單,皂領,青褾、襈、裾。 朱韈,赤舄,黑絇、繶、純。 乞下所屬製造。 其當暑奉祠之服,乞降梁陸瑋議以黑繒為裘,及《唐輿服志》以黑羔皮為緣。 」詔重詳定。 第47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4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