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上言,以為雷鼓八面,前世用以迎神,不載考擊之法,而大樂所制,以柱貫中,故擊之無聲。 更令改造,山趺上出雲以承鼓,刻龍以飾柱,面各一工擊鼓,一工左執鞀以先引。 凡圓丘降神六變,初八面皆三擊,椎而左旋,三步則止。 三者,取陽數也。 又載擊以為節,率以此法至六成。 靈鼓、路鼓亦如之。 植建鼓于四隅,皆有左鞞、右應。 乾隅,左鞞應鐘,亥之位也;中鼓黃鐘,子之位也;右應大呂,醜之位也。 艮隅,左鞞太簇,寅之位也;中鼓夾鐘,卯之位也;右應姑洗,辰之位也。 巽隅,右應仲呂,巳之位也;中鼓蕤賓,午之位也;左鞞林鐘,未之位也。 坤隅,右應夷則,申之位也;中鼓南呂,酉之位也;左鞞無射,戌之位也。 宜隨月建,依律呂之均擊之。 後照等復以殿庭備奏,四隅既隨月協均,顧無以節樂,而《周官·鼓人》「以晉鼓鼓金奏」,應以施用。 詔依《周官》舊法制焉。 於是縣內始有晉鼓矣。 古者,鎛鐘擊為節檢,而無合曲之義,大射有二鎛,皆亂擊焉。 後周以十二鎛相生擊之。 景德中,李宗諤領太常,總考十二鎛鐘,而樂工相承,殿庭習用三調六曲。 三調者,黃鐘、大簇、蕤賓也;六曲者,調別有《隆安》、《正安》二曲。 郊廟之縣則環而擊之。 宗諤上言曰:金部之中,鎛鐘為難和,一聲不及,則宮商失序,使十二鎛工皆精習,則遲速有倫,隨月用律,諸曲無不通矣。 」真宗因詔黃鐘、太簇二宮更增文舞、武舞、福酒三曲。 至是,詔元等詢考擊之法,元等奏言:「後周嘗以相生之法擊之,音韻克諧,國朝亦用隨均合曲,然但施殿庭,未及郊廟。 謂宜使十二鐘依辰列位,隨均為節,便于合樂,仍得並施郊廟。 若軒縣以下則不用此制,所以重備樂尊王制也。 」詔從焉。 隋制,內宮縣二十虡,以大磬代鎛鐘而去建鼓。 唐武后稱制,改用鐘,因而莫革。 及是,乃詔訪元等曰:「大磬應何法考擊,何禮應用?」元等具言:「古者,特磬以代鎛鐘,本施內宮,遂及柔祀,隋、唐之代,繼有因改。 先皇帝東禪梁甫,西瘞汾陰,並仍舊章,陳于縣奏。 若其所用,吉禮則中宮之縣,祀禮則皇地祇、神州地祇、先蠶、今之奉慈廟、後廟,皆應陳設。 宮縣則三十六虡,去四隅建鼓,如古便。 若考擊之法,謂宜同於鎛鐘。 比緣詔旨,不俾循環互擊,而立依均合曲之制,則特磬固應不出本均,與編磬相應,為樂之節也。 」詔可。 九月,翰林學士承旨章得象等言:「宋祁所上《大樂圖義》,其論武舞所執九器,經、禮但舉其凡而不著言其用後先,故旅進輩作而無終始之別。 且鞀者,所謂導舞也;鐸者,所謂通鼓也;錞者,所謂和鼓也;鐃者,所謂止鼓也;相者,所謂輔樂也;雅者,所謂陔步也。 寧有導舞方始而參以止鼓,止鼓既搖而亂以通鐸?臣謂當舞入之時,左執干,右執戚,離為八列,別使工人執旌最前,鞀、鐸以發之,錞以和之,左執相以輔之,右執雅以節之。 及舞之將成也,則鳴鐃以退行列,築雅以陔步武,鞀、鐸、錞、相皆止而不作。 如此則庶協舞儀,請如祁所論。 」其冬,帝躬款奉慈廟,樂縣罷建鼓,始以賣代鎛鐘。 禮官又言:「《春秋·隱公五年》:‘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何休、范寧等咸謂,不言佾者,明佾則干舞在其中,婦人無武事,獨奏文樂也。 江左宋建平、王宏皆據以為說,故章皇后廟獨用文舞。 至唐垂拱以來,中宮之縣既用鎛鐘,其後相承,故儀坤等廟獻武舞,備鐘石之樂,尤為失禮。 前詔議奉慈之樂,有司援舊典,已用特磬代鎛鐘,取陰教尚柔,以靜為體。 今樂去大鐘而舞進干盾,頗戾經旨,請止用《文德》之舞。 」奏可。 大樂塤,舊以漆飾,敕令黃其色,以本土音。 或奏言:「柷舊以方畫木為之,外圖以時卉則可矣,而中設一色,非稱也。 先儒之說曰:‘有柄,連底挏之。 ’鄭康成以為設椎其中撞之。 今當創法垂久,用明製作之意有所本焉。 柷之中,東方圖以青,隱而為青龍;南方圖以赤,隱而為丹鳳;西方圖以白,隱而為騶虞;北方圖以黑,隱而為靈龜;中央圖以黃,隱而為神蚓。 撞擊之法,宜用康成之說。 」從之。 又詔以新制雙鳳管付大樂局,其制,合二管以足律聲,管端刻飾雙鳳,施兩簧焉。 照因自造葦籥、清管、簫管、清笛、雅笛、大笙、大竽、宮琴、宮瑟、大阮、大嵇,凡十一種,求備雅器。 詔許以大竽、大笙二種下大樂用之。 時又出兩儀琴及十二絃琴二種,以備雅樂。 兩儀琴者,施兩弦、十二柱;十二絃琴者,如常琴之制而增其弦,皆以象律呂之數。 又敕更造七弦、九絃琴,皆令圓其首者以祀天,方其首者以祀地。 帝乃親制樂曲,以夾鐘之宮、黃鐘之角、太簇之徵、姑洗之羽,作《景安》之曲,以祀昊天。 更以《高安》祀五帝、日月,作《太安》以享景靈宮,罷舊《真安》之曲。 以黃鐘之宮、大呂之角、太簇之徵、應鐘之羽作《興安》,以獻宗廟,罷舊《理安》之曲。 《景安》、《興安》惟乘輿親行則用之。 以姑洗之角、林鐘之徵、黃鐘之宮、太簇之角、南呂之羽作《祐安》之曲,以酌獻五帝。 以林鐘之宮、太簇之角、姑洗之徵、南呂之羽作《寧安》之曲,以祭地及太社、太稷,罷舊《靖安》之曲。 于時制詔有司,以太祖、太宗、真宗三聖並侑,乃以黃鐘之宮作《廣安》之曲以奠幣、《彰安》之曲以酌獻。 又詔,躬謁奉慈廟章獻皇后之室,作《達安》之曲以奠瓚、《厚安》以酌獻;章懿皇后之室,作《報安》之曲以奠瓚、《衍安》以酌獻。 皇帝入出作《乾安》,罷舊《降安》之曲。 常祀:至日祀圜丘,太祖配,以黃鐘之宮作《定安》以奠幣隆《英安》以酌獻;孟春祀感生帝,宣祖配,以太簇之宮作《皇安》以奠幣、《肅安》以酌獻;祈谷祀昊天,太宗配,作《仁安》以奠幣、《紹安》以酌獻;孟夏雩上帝地祇太祖配,以仲呂之宮作《獻安》以奠幣、《感安》以酌獻;夏至祭皇地祇,太祖配,以蕤賓之宮作《恭安》以奠幣、《英安》以酌獻;季秋大饗明堂,真宗配,以無射之宮作《誠安》以奠幣、《德安》以酌獻;孟冬祭神州地祇,太宗配,以應鐘之宮作《化安》以奠幣、《韶安》以酌獻。 又造《沖安》之曲,以七均演之為八十四,皆作聲譜以授有司,《沖安》之曲獨未施行。 親制郊廟樂章二十一曲,財成頌體,告于神明,詔宰臣呂夷簡等分造樂章,參施群祀。 又為《景祐樂髓新經》,凡六篇:第一,釋十二均;第二,明所主事;第三,辨音聲;第四,圖律呂相生,並祭天地、宗廟用律及陰陽數配;第五,十二管長短;第六,歷代度、量、衡。 皆本之於陰陽,配之於四時,建之於日辰,通之於鞮笁,演之於壬式遁甲之法,以授樂府,以考正聲,以賜群臣焉。 第3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