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于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語輔臣曰:「朕夢先降神人傳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令再見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 ’翼日,復夢神人傳天尊言:‘吾坐西,斜設六位以候。 ’是日,即于延恩殿設道場。 五鼓一籌,先聞異香,頃之,黃光滿殿,蔽燈燭,睹靈仙儀衛天尊至,朕再拜殿下。 俄黃霧起,須臾霧散,由西陛升,見侍從在東陛。 天尊就坐,有六人揖天尊而後坐。 朕欲拜六人,天尊止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 母感電夢天人,生於壽丘。 後唐時,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 皇帝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 ’即離坐,乘雲而去。 」王旦等皆再拜稱賀。 即召旦等至延恩殿,歷觀臨降之所,並佈告天下,命參知政事丁謂、翰林學士李宗諤、龍圖閣待制陳彭年與禮官修崇奉儀注。 閏十月,制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聖祖母號曰元天大聖後,遣官就南郊設昊天及四位告之。 七年九月,即滋福殿設玉皇像,奉聖號匣,安於朝元殿後天書刻玉幄次。 詔以來年正月上玉帝聖號,帝親撰文,及天書下,亦以此日奏告,仍定儀式班之。 以王旦為奏告大禮使,向敏中為儀仗使,寇準為鹵簿使,丁謂為禮儀使,王嗣宗為橋道頓遞使。 八年正月朔,駕詣玉清昭應宮奉表奏告,上玉皇大帝聖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奉刻玉天書安於寶符閣,以帝禦容侍立於側,升閣酌獻。 復朝拜明慶二聖殿。 禮畢還宮,易常服,禦崇德殿,百官稱賀。 九年,詔以來年正月朔詣玉清昭應宮上玉皇聖號寶冊,二日詣景靈宮上聖祖天尊大帝徽號。 十二月己亥,奉寶冊、仙衣安於文德殿,乃齋于天安殿後室。 四鼓,帝詣天安殿酌獻天書畢,大駕赴玉清昭應宮,袞冕升太初殿,奉冊訖,奠玉幣,薦饌三獻,飲福,登歌,二舞,望燎,如祀昊天上帝儀。 畢,詣二聖殿,奉上絳紗袍,奉幣進酒,分遣攝殿中監上紫微大帝絳紗袍、七元輔弼真君紅綃衣、翊聖保德真君皂袍。 帝改服靴袍,詣紫微殿、寶符閣焚香,群臣詣集禧殿門表賀。 是日,天書赴景靈宮,大駕次至,齋于明福殿。 二日,帝服袞冕,詣天興殿奉上聖祖天尊大帝冊寶、仙衣,薦獻如上儀。 乃改服詣保寧閣焚香,還宮,群臣入賀于崇德殿。 命諸州設羅天大醮,先建道場二十七日。 命王旦為兗州太極觀奉上寶冊使,趙安仁副之,遣官攝中書侍郎、殿中監,押當冊寶、仙衣。 二月丁亥,帝齋于長春殿。 翼日,有司設聖母板位文德殿,行酌獻禮,拜授冊寶于王旦、仙衣于趙安仁,以升金輅,具鹵簿儀衛,所過禁屠宰。 三月乙巳,旦等詣觀奉冊上懿號曰聖祖母元天大聖後。 其日,帝不視朝。 禮畢,群臣入賀,賜飲崇德殿。 徽宗政和六年九月朔,復奉玉冊、玉寶,上玉帝尊號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蓋以論者析玉皇大天帝、昊天上帝言之,不能致一故也。 又詔以王者父天母地,乃者只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而地祇未有稱謂,謹上徽號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 明年五月,詣玉清和陽宮奉上寶冊,所用之禮,以瘞坎易燎柴,設望瘞位,玉以黃琮及兩珪有邸,幣以黃,舞以八成,其餘並如奉上玉皇尊號之儀。 徽宗崇尚道教,制郊祀大禮,以方士百人執威儀前引,分列兩序,立於壇下。 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恭上神宗、哲宗徽號于太廟。 翌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 太師蔡京奏:「天神降格,實為大慶,乞付史館。 」帝出手詔,播告天下。 群臣詣東上閣門拜表稱賀,御製《天真示現記》,尋以天神降日為天應節,即其地建迎真宮。 明年夏至,躬祀方丘,又制《神應記》,略云:「羽衛多士,奉輦武夫,與陪祝官,顧瞻中天,有形有象,若人若鬼,持矛執戟,列于空際,見者駭愕。 」仍遣使奏告陵廟,詔天下。 又用方士魏漢津之說,備百物之象,鑄鼎九,于中太一宮南為殿奉安之,各周以垣,上施埤堄,墁如方色,外築垣環之,曰九成宮。 中央曰帝鼐,其色黃,祭以土王日,為大祠,幣用黃,樂用宮架。 北方曰寶鼎,其色黑,祭以冬至,幣用皂。 東北方曰牡鼎,其色青,祭以立春,幣用皂。 東方曰蒼鼎,其色碧,祭以春分,幣用青。 東南曰岡鼎,其色綠,祭以立夏,幣用緋。 南方曰彤鼎,其色紫,祭以夏至,幣用緋。 西南曰阜鼎,其色黑,祭以立秋,幣用白。 西方曰皛鼎,其色赤,祭以秋分,幣用白。 西北曰魁鼎,其色白,祭以立冬,幣用皂。 八鼎皆為中祠,樂用登歌,享用素饌,復于帝鼐之宮立大角鼎星祠。 崇寧四年八月,奉安九鼎,以蔡京為定鼎禮儀使。 帝幸九成宮酌獻。 九月朔,百官稱賀于大慶殿,如大朝會儀。 鄭居中言:「亳州太清宮道士王與之進《黃帝崇天祀鼎儀訣》,皆本於天元玉冊、九宮太一,合于漢津所授上帝錫夏禹隱文。 同修為《祭鼎儀範》,修成《鼎書》十七卷、《祭鼎儀範》六卷。 先是,詔曰:「九鼎以奠九州,以禦神奸,其用有法,後失其傳。 閲王與之所上《祀儀》,推鼎之意,施于有用,蓋非今人所能作。 去古綿邈,文字雜糅,可擇其當理合經,修為定製,班付有司。 」至是書成,並以每歲祀鼎常典,付有司行之。 又詔以鑄鼎之地作寶成宮,總屋七十一區,中置殿曰神靈,以祠黃帝;東廡殿曰成功,祀夏後氏;西廡殿曰持盈,祠周成王及周公、召公;後置堂曰昭應,祀唐李良及隱士嘉成侯魏漢津。 太常禮部言:「每歲欲于大樂告成崇政殿元進樂日,秋八月二十七日舉祀事,祀黃帝依感生帝、神州地祇為大祠,幣用黃,樂用宮架,祝文依祀聖祖稱嗣皇帝臣名。 其成功、持盈二殿,禮用中祀,幣各用白。 昭應堂禮用小祀,並以素饌。 」從之。 政和六年,用方士王仔昔議,定鼎閣于天章閣,自九成宮徙九鼎奉安之。 又詔改帝鼐為隆鼐,正南彤鼎為明鼎,西南阜鼎為順鼎,正西皛鼎為藴鼎,西北魁鼎為健鼎,正北寶鼎如舊,東北牡鼎為和鼎,正東蒼鼎為育鼎,東南岡鼎為潔鼎,鼎閣為圜象徽調之閣。 閣上神像,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閣下鼎鼐神像,各守逐鼎布列,亦用仔昔議也。 駕詣鼎閣奉安神像,明日復詣閣行香,百僚陪位。 其後,又詔九鼎新名乃狂人妄改,皆無依據,宜複舊名,惟圜象徽調閣仍舊。 八年,用方士言,鑄神霄九鼎成,曰太極飛雲洞劫之鼐、蒼壺祀天貯醇酒之鼎、山嶽五神之鼎、精明洞淵之鼎、天地陰陽之鼎、混沌之鼎、浮光洞天之鼎、靈光晃耀煉神之鼎、蒼龜火蛇蟲魚金輪之鼎,奉安於上清寶籙宮神霄殿,與魏漢津所鑄,凡十八鼎焉。 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先代陵廟諸神祠 第3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宋史 上》
第3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