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貞觀之制,神祇大享之外,每歲立春之日,祀青帝于東郊,帝宓羲配 ,勾芒、歲星、三辰、七宿從祀。 立夏,祀赤帝于南郊,帝神農氏配,祝融、熒惑、三辰、七宿從祀。 季夏土王日,祀黃帝于南郊,帝軒轅配,后土、鎮星從祀。 立秋,祀白帝于西郊,帝少昊配,蓐收、太白、三辰、七宿從祀。 立冬,祀黑帝于北郊,帝顓頊配,玄冥、辰星、三辰、七宿從祀。 每郊帝及配座,用方色犢各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二,、俎各一。 勾芒已下五星及三辰、七宿,每宿牲用少牢,每座籩、豆、簠、簋、、俎各一。 孟夏之月,龍星見,雩五方上帝于雩壇,五帝配于上,五官從祀于下。 牲用方色犢十,籩豆已下,如郊祭之數。 帝嚳,祭于頓丘。 唐堯,契配,祭于平陽。 虞舜,咎繇配,祭于河東。 夏禹,伯益配,祭于安邑。 殷湯,伊尹配,祭于偃師。 周文王,太公配,祭于邦。 周武王、周公、召公配,祭于鎬。 漢高祖,蕭何配,祭于長陵。 三年一祭,以仲春之月。 牲皆用太牢。 祀官以當界州長官,有故,遣上佐行事。 五嶽、四鎮、四海、四瀆,年別一祭,各以五郊迎氣日祭之。 東嶽岱山,祭于祇州;東鎮沂山,祭于沂州;東海 ,于萊州;東瀆大淮,于唐州。 南嶽衡山,于衡州;南鎮會稽,于越州;南海,于廣州;南瀆大江,于益州。 中嶽嵩山,于洛州。 西嶽華山,于華州;西鎮吳山,于隴州;西海、西瀆大河,于同州。 北嶽恆山,于定州;北鎮醫無閭山,于營州;北海、北瀆大濟,于洛州。 其牲皆用太牢,籩、豆各四。 祀官以當界都督刺史充。 仲春、仲秋二時戊日,祭太社、太稷,社以勾龍配,稷以后稷配。 社、稷各用太牢一,牲色並黑 ,籩、豆、簠、簋各二,鉶、俎各三。 春分,朝日于國城之東;秋分,夕月于國城之西。 各用方色犢一,籩、豆各四,簠、簋、、俎各一。 孟春吉亥,祭帝社于藉田,天子親耕;季春吉巳,祭先蠶于公桑,皇后親桑。 並用太牢,籩、豆各九。 將蠶日,內侍省預奉移所司所事。 諸祭祀卜日,皆先卜上旬;不吉,次卜中旬、下旬。 筮日亦如之。 其先蠶一祭,節氣若晚,即于節氣後取日。 立春後醜,祀風師于國城東北;立夏後申,祀雨師于國城西南;立秋後辰,祀靈星于國城東南;立冬後亥,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祿于國城西北。 各用羊一,籩、豆各二,簠、簋各一。 季冬晦,堂贈儺,磔牲于宮門及城四門,各用雄鷄一。 仲春,祭馬祖;仲夏,祭先牧;仲秋,祭馬社;仲冬,祭馬步。 並于大澤,用剛日。 牲各用羊一,籩、豆各二,簠、簋各一。 季冬藏冰,仲春開冰,並用黑牡、秬黍,祭司寒之神于冰室,籩、豆各二,簠、簋、俎各一。 其開冰,加以桃弧棘矢,設于神座。 季冬寅日,蠟祭百神于南郊。 大明、夜明,用犢二,籩、豆各四,簠、簋、、俎各一。 神農氏及伊耆氏 ,各用少牢一,籩、豆各四,簠、簋、、俎各一。 后稷及五方、十二次、五官、五方田畯、五嶽、四鎮、四海、四瀆以下,方別各用少牢一,當方不熟者則闕之。 其日祭井泉于川澤之下,用羊一。 卯日祭社稷于社宮,辰日臘享于太廟,用牲皆準時祭。 井泉用羊二。 二十八宿,五方之山林、川澤,五方之丘陵、墳衍、原隰,五方之鱗、羽、臝、毛、介,五方之水墉、坊、郵表畷,五方之貓、於菟及龍、麟、硃鳥、白虎、玄武,方別各用少牢一,各座籩、豆、簠、簋、俎各一。 蠟祭凡一百八十七座。 當方年谷不登,則闕其祀。 蠟祭之日,祭五方井泉于山澤之下,用羊一,籩、豆各二,簠、簋、及俎各一。 蠟之明日,又祭社稷于社宮,如春秋二仲之禮。 顯慶中,更定籩、豆之數,始一例。 大祀籩、豆各十二,中祀各十,小祀各八。 京師孟夏以後旱,則祈雨,審理冤獄,賑恤窮乏,掩骼埋胔。 先祈岳鎮、海瀆及諸山川能出雲雨,皆于北郊望而告之。 又祈社稷,又祈宗廟,每七日皆一祈。 不雨,還從岳瀆。 旱甚,則大雩,秋分後不雩。 初祈後一旬不雨,即徙市,禁屠殺,斷傘扇,造土龍。 雨足,則報祀。 祈用酒醢,報準常祀,皆有司行事。 已齊未祈而雨,及所經祈者,皆報祀。 若霖雨不已,禜京城諸門,門別三日,每日一禜。 不止,乃祈山川、岳鎮、海瀆;三日不止,祈社稷、宗廟。 其州縣,禜城門;不止,祈界內山川及社稷。 三禜、一祈,皆準京式,並用酒脯醢。 國城門報用少牢,州縣城門用一特牲。 太宗貞觀三年正月,親祭先農,躬禦耒耜,藉于千畝之甸。 初,晉時南遷,後魏來自雲、朔,中原分裂,又雜以犭熏戎,代歷周、隋,此禮久廢,而今始行之,觀者莫不駭躍。 於是秘書郎岑文本獻《藉田頌》以美之。 初,議藉田方面所在,給事中孔穎達曰:「禮,天子藉田于南郊,諸侯于東郊。 晉武帝猶于東南。 今于城東置壇,不合古禮。 」太宗曰:「禮緣人情,亦何常之有。 且《虞書》雲『平秩東作』,則是堯、舜敬授人時,已在東矣。 又乘青輅、推黛耜者,所以順于春氣,故知合在東方。 且朕見居少陽之地,田于東郊,蓋其宜矣」於是遂定。 自後每歲常令有司行事。 則天時,改藉田壇為先農。 神龍元年,禮部尚書祝欽明與禮官等奏曰:「謹按經典,無先農之文。 《禮記·祭法》云:『王自為立社,曰王社。 』先儒以為社在藉田,《詩》之《載芟篇序》雲『春藉田而祈社稷』是也。 永徽年中猶名藉田,垂拱已後刪定,改為先農。 先農與社,本是一神,頻有改張,以惑人聽。 其先農壇請改為帝社壇,以應禮經王社之義。 其祭先農既改為帝社壇,仍準令用孟春吉亥祠后土,以勾龍氏配。 」制從之。 於是改先農為帝社壇,于壇西立帝稷壇,禮同太社、太稷,其壇不備方色,所以異於太社也。 睿宗太極元年,親祀先農,躬耕帝藉。 禮畢,大赦,改元。 第1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舊唐書 上》
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