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王贊,字乾依。 初封漢國公,建德三年,進爵為王。 大象末,隋文帝輔政,欲順物情,乃進贊位上柱國,拜右大丞相。 外示尊崇,實無所綜理。 轉太師。 尋及秦王贄、曹王允、道王充、蔡王兌荊王元併為隋文帝所害,國除。 宣帝三子:硃皇后生靜皇帝。 王姬生萊王衍。 皇甫姬生郢王術。 衍及術並大象二年封,併為隋文帝所害,國除。 論曰:昔賢之議者,咸以周建五等,歷載八百;秦立郡縣,二世而亡。 雖得失之跡可尋,是非之理互起,而因循莫變,復古未聞。 良由著論者溺于貴遠,司契者難於易業,詳求適變之道,並未窮於至當也。 嘗試論之:夫皇王迭興,為國之道匪一;聖賢間出,立德之指殊涂。 斯豈故為相反哉,亦云為政而已矣。 何則?五等之制,行于商、周之前;郡縣之設,始於秦、漢之後。 論時則澆淳理隔,易地則用舍或殊。 譬猶干戚日用,難以成垓下之業;稷嗣所述,不可施成周之朝。 是知因時制宜者,為政之上務也;觀人立教才,經國之長策也。 且夫裂封疆,建侯伯,擇賢能,署牧守,循名雖曰異軫,責實抑亦同歸。 盛則與之共安,衰則與之共患。 共安繫乎善惡,非禮義無以敦風共患寄以存亡,非甲兵不能靖亂。 是以齊、晉帥禮,鼎業傾而復振;溫、陶釋位,王綱弛而更張。 然則周之列國,非一姓也,晉之群臣,非一族也,豈齊、晉忠於列國,溫、陶賢于群臣哉?蓋位重者易以立功,權輕者難以盡節故也。 由斯言之,建侯置守,乃古今之異術;兵權爵位,蓋安危之所階乎。 周文之初定關右,日不暇給,既以人臣禮終,未遑蕃屏之事。 晉蕩輔政,爰樹其黨,宗室長幼,並握兵權,雖海內謝隆平之風而國家有盤石之固矣。 武皇克翦芒刺,思弘政術,懲專朝之為患,忘維城之遠圖,外崇寵任,內結猜阻。 自是配天之基,潛有朽壤之墟矣。 宣皇嗣位,凶暴是崇,芟刈先其本枝,削黜偏于公族。 以齊王之奇姿傑出,足可牢籠于前載。 處周公之地,居上將之重,肋冠俗,攻戰如神,敵國系以存亡,鼎命由其輕重。 屬道消之日,挾震主之威,斯人而嬰斯戮,君子是以知國祚之不永也。 其餘雖地惟叔父,親則同生,假文能輔主,武能威敵,莫不謝卿士于當年,從侯服于郡國,號為千乘,位侔匹夫。 是以權臣乘其機,謀士因其隙,遷龜鼎速于俯拾,殲王侯烈于燎原,悠悠邃古,未聞茲酷。 豈非摧枯振朽,易為力乎?向使宣皇擇姬、劉之制,覽聖哲之術,分命賢戚,布于內外,料其輕重,間以親疏,首尾相持,遠近為用,使其位足以扶危,其權不能為亂,事業既定,僥倖自息,雖使臥赤子,朝委裘,社稷固以久安,憶兆可以無患矣。 何後族之地而能窺其神器哉。 昔張耳、陳余,賓客廝役,所居皆取卿相,而齊王之文武僚吏,其後亦多台牧,異代相符,可謂賢矣哉。 ************ 列傳第四十七 寇洛 趙貴從祖兄善 李賢子詢 崇 孫敏 弟遠 穆 穆子渾 梁禦子睿 寇洛,上谷昌平人也。 累世為將吏。 父延壽,魏和平中,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 洛性明辯,不拘小節。 賀拔岳西征,洛與岳鄉裡,乃募從入關。 以功封安鄉縣子。 及岳為大行台,以洛為右都督。 侯莫陳悅既害岳,欲並其眾。 時初喪元帥,洛于諸將中最為舊齒,素為眾信,乃收集將士,志在復讎。 既至原州,眾推洛為盟主,統岳之眾,至平涼。 周文帝至,以洛為右都督。 從討侯莫陳悅,平之。 拜涇州刺史。 大統初,詔加開府,進爵京兆郡公,封洛母宋為襄城郡君。 四年,鎮東雍州。 五年,卒於鎮,贈太尉、尚書令,謚曰武。 子和嗣。 明帝二年,錄舊勛,以洛配享文帝廟庭,賜和姓若引氏,改封松陽郡公。 趙貴,字元寶,天水南安人也。 祖仁,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 貴少有節概,爾硃榮以為別將,從討元顥有功,賜爵燕樂縣子。 從賀拔岳平關中,累遷大都督。 岳為侯莫陳悅所害,將吏奔敗,莫有守者。 謂其黨曰:「吾聞仁義豈有常哉,行之則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 硃伯厚、王修感意氣微恩,尚能蹈履名節,況吾等荷賀拔公國士之遇,寧可自同眾人乎?」因涕泣歔欷,從之者五十人。 乃詣悅詐降,悅信之。 因請收葬岳,言辭慷慨,悅壯而許之。 貴乃收岳屍還營,與寇洛等奔平涼,共圖拒悅。 貴乃首議迎周文帝。 周文至,以貴為大都督,領府司馬。 悅平,行秦州事。 後以預立魏文帝勛,進爵為公。 梁GC定稱亂河右,以貴為隴西行台討破之。 從復弘農,戰沙苑,進爵中山郡公。 河橋之戰,貴與怡峰為左軍,戰不利,先還。 及高仲密以北豫州降,周文迎之,與東魏人戰于芒山。 貴為左軍,失律,坐免官。 尋復官爵。 後拜柱國大將軍,賜姓乙弗氏。 六官建,為太保、大宗伯,改封南陽郡公。 周孝閔帝踐阼,遷大塚宰,進封楚國公,邑萬戶。 初,貴與獨孤信等皆與文帝等夷。 及晉公護攝政,貴自以元勛,每懷怏怏,與信謀殺護,為開府宇文盛告,被誅。 善,字僧慶,貴之從祖兄也。 少好學,美容儀,沉毅有遠量。 爾硃天光討邢杲、万俟醜奴,以為長史。 普泰初,為大行台尚書,封山北縣伯。 天光拒齊神武于韓陵,敗,見殺。 善請收葬其屍,齊神武義而許之。 賀拔岳總關中,迎善,復以為長史。 岳為侯莫陳悅所殺,善共諸將翊戴周文帝。 魏孝武西遷,改封襄城縣伯。 歷位尚書左右仆射,進爵為公。 善性溫恭,有器局,雖位居端右,而愈自謙退。 其職務克舉,則曰某官之力;有罪責,則曰善之咎也。 時人稱其有公輔量。 大統九年,從戰芒山,屬大軍不利,善為敵所獲,卒於東魏。 建德初,周、齊通好,齊人乃歸其柩。 其子詢表請贈謚。 詔贈大將軍、大都督、四州諸軍事、岐州刺史,謚曰敬。 李賢,字賢和,自雲隴西成紀人,漢騎都尉陵之後也。 陵沒匈奴,子孫因居北狄。 後隨魏南遷,復歸氵幵、隴。 曾祖富,魏太武時以子都督討兩山屠各,歿于陣,贈寧西將軍、隴西郡守。 大統末,以賢兄弟著勛,追贈司空公。 賢幼有志節,不妄舉動。 嘗出遊,逢一老人,鬢眉皓白,謂曰:「我年八十,觀士多矣,未有如卿。 卿必為台牧,努力勉之。 」九歲,從師受業,略觀大指而已。 或譏其不精,答曰:「賢豈能領徒授業?至如忠孝之道,實銘於心。 」問者慚服。 十四遭父憂,撫訓諸弟,友愛甚篤。 魏永安中,萬俊醜奴據岐、涇等州反,孝莊遣爾硃天光擊破之。 天光令都督長孫邪利行原州事,以賢為主簿。 累遷高平令。 賀拔岳為侯莫陳悅所害,周文帝西征,賢與其弟遠、穆等密應侯莫陳崇。 以功授都督,仍守原州。 及大軍至秦州,悅棄城走。 周文命兄子導追之,以賢為先鋒,至牽屯山及之。 以功授假節、撫軍將軍、大都督。 魏孝武西遷,周文令賢率騎迎衛,封上邽縣公。 俄授左大都督,還鎮原州。 大統二年,州人豆盧狼害都督大野樹兒等,據州城反。 賢率敢死士一戰敗之,狼斬關遁走,賢追斬之。 八年,授原州刺史。 周文之奉魏太子西巡,至原州,遂幸賢第,讓齒而坐,行鄉飲酒禮。 後帝復至原州,令賢乘路車,備儀服,以諸侯會遇禮相見。 然後幸賢第,歡宴終日,凡是親族,頒賜有差。 恭帝元年,進爵西河郡公。 後以弟子植被誅,賢坐除名。 保定二年,詔復賢官爵,仍授瓜州刺史。 第33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3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