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時,朝法嚴急。 太和初,吾兄弟三人並居內職:兄在高祖左右,吾與津在文明太后左右。 于時口敕,責諸內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嗔嫌。 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間傳言構間者。 吾兄弟自相誡曰:「今忝二聖近臣,居母之間難,宜深慎之。 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縱被嗔責,勿輕言。 」十餘年中,不嘗言一人罪過。 時大被嫌責,答曰:「臣等非不聞人語,正恐不審,仰誤聖聽,以是不敢言。 」于後終以不言。 蒙賞及二聖間言語,終不敢輒爾傳通。 太和二十一年,吾從濟州來朝,在清徽堂豫宴。 高祖謂諸貴曰:「北京之日,太后嚴明,吾每得杖。 左右因此有是非言。 和朕母子者,唯楊播兄弟。 」遂舉爵賜兄及我酒。 汝等脫若萬一蒙明主知遇,宜深慎言語,不可輕論人惡也。 吾自惟文武才藝、門望姻援不勝他人。 一旦位登侍中、尚書,四歷九卿,十為刺史,光祿大夫、儀同、開府、司徒、太保,津今復為司空者,正由忠謹慎口,不嘗論人之過,無貴無賤,待之以禮,以是故至此耳。 聞汝等學時俗人,乃有坐待客者,有驅馳勢門者,有輕論人惡者;及見貴勝則敬重之,見貧賤則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 汝家仕皇魏以來,高祖以下乃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內外顯職,時流少比。 汝等若能存禮節,不為奢淫驕慢,假不勝人,足免尤誚,足成名家。 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氣力,尚堪朝覲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滿足之議,為一門法耳,非是苟求千載之名。 汝等能記吾言,吾百年後終無恨矣。 椿還華陰。 踰年,為爾硃天光所害,時人莫不怨痛之。 太昌初,贈太師、丞相、都督、冀州刺史。 子昱。 昱字元略,起家廣平王懷左常侍。 懷好武事,數遊獵,昱每規諫。 正始中,以京兆、廣平二王國臣多縱恣,詔御史中尉崔亮窮案之,伏法都市者三十餘人,不死者悉除名,唯昱與博陵崔楷以忠諫免。 後除太學博士、員外散騎侍郎。 初,尚書令王肅除揚州刺史,出頓洛陽東亭。 酣後,廣陽王嘉、北海王詳等與播論議競理,播不為屈。 北海王顧昱曰:「尊伯性剛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 」昱對曰:「昱父道隆則從其隆,道洿則從其洿;伯父剛則不吐,柔亦不茹。 」坐嘆其能言。 肅曰:「非此郎,何得申二父之美。 」 延昌三年,以本官帶詹事丞。 時明帝在懷抱中,至于出入,左右、乳母而已,不令宮寮聞知。 昱諫曰:「陛下不以臣等凡淺,備位宮臣,太子動止,宜令翼從。 自比以來,輕爾出入,進無二傅導引之美,退闕群寮陪侍之式。 非所謂示人軌儀,著君臣之義。 陛下若召太子,必降手敕,令臣下咸知,為後世法。 」於是詔自今若非手敕,勿令兒輒出,宮臣在直者,從至萬歲門。 轉太尉掾,兼中書舍人。 靈太后嘗謂昱曰:「親姻在外,不稱人心,卿有所聞,慎勿諱隱。 」昱奏揚州刺史李崇五車載貨,恆州刺史楊鈞造銀食器十具,並餉領軍元叉。 靈太后令召叉夫妻,泣而責之。 叉深恨昱。 昱第六叔舒妻,武昌王和之妹,和即叉之從祖父。 舒早喪,有一男六女,及終喪,元氏請別居。 昱父椿集親姻泣謂曰:「我弟不幸早終,今男未婚,女未嫁,何便求別居?」不聽。 遂懷憾。 神龜二年,瀛州人劉宣明謀反,事覺逃竄。 叉使和及元氏誣告昱藏宣明,雲昱父椿、叔津並送甲仗三百具,謀圖不逞。 叉又構成其事。 乃遣夜圍昱宅收之,並無所獲。 太后問狀。 昱具對元氏構釁之端,言至哀切。 太后乃解昱縛,和及元氏並處死刑。 而叉相左右,和直免官,元氏卒亦不坐。 及叉之廢太后也,乃出昱為濟陰內史。 中山王熙起兵于鄴,叉遣黃門盧同詣鄴刑熙,並窮黨與。 同希叉旨,就郡鎖昱赴鄴,囚訊百日乃還任。 孝昌初,除中書侍郎,遷給事黃門侍郎。 後賊圍豳州,詔昱兼侍中,持節催西北道大都督、北海王顥,仍隨軍監察。 豳州圍解。 雍州蜀賊張映龍、姜神達知州內虛,謀欲攻掩。 刺史元修義懼而請援,一日一夜,書移九通。 都督李叔仁遲疑不赴。 昱曰:「若長安不守,大軍自然瓦散,此軍雖往,有何益也。 」遂與叔仁等俱進,于陣斬神達,諸賊迸散。 詔以昱受旨催督,而顥軍稽緩,遂免昱官。 尋除涇州刺史。 未幾,昱父椿為雍州,征昱除吏部郎中。 及蕭寶夤等敗於關中,以昱兼七兵尚書、持節、假撫軍、都督,防守雍州。 昱遇賊失利而返。 後除鎮東將軍、假車騎將軍、東南道都督,又加散騎常侍。 于後太山守羊侃據郡南叛,侃兄深時為徐州行台,府州咸欲禁深。 昱曰:「昔叔向不以鮒也見廢,奈何以侃罪深,宜呼朝旨。 」不許群議。 還朝未幾,元顥侵逼大梁,除昱南道大都督,鎮滎陽。 顥禽濟陰王暉業,乘虛徑進,城陷。 昱與弟息五人在門樓上。 顥至,執昱下,責曰:「卿今死甘心不?」答曰:「分不望生,向所以不下樓,正慮亂兵耳。 但恨八十老父無人供養,乞小弟一命,便是死不朽也。 」顥將陳慶之、胡光等伏顥帳前曰:「陛下度江三千里,無遺鏃費。 昨日殺傷五百餘人,求乞楊昱以快意。 」景曰:「我在江東聞梁主言,初下都,袁昂為吳郡不降,稱其忠節。 奈何殺昱。 」於是斬昱下統帥三十七人,皆令蜀兵刳腹取心食之。 孝莊還,復前官。 爾硃榮之死,昱為東道行台拒爾硃仲遠。 會爾硃兆入洛,昱還京師。 後歸鄉裡,亦為天光所害。 太昌初,贈司空公、定州刺史。 子孝邕,員外郎,奔免。 匿蠻中,潛結渠率,謀報爾硃氏。 微服入洛,為爾硃世隆所殺。 椿弟穎,字惠哲,本州別駕。 穎弟順,字延和,寬裕謹厚。 豫立莊帝功,封三門縣伯,位冀州刺史。 罷州還,遇害。 太昌初,贈太尉公、錄尚書事、相州刺史。 子辯,字僧達,位東雍州刺史。 辯弟仲宣,有風度才學。 位正平太守,爵恆農伯,在郡有能名。 還京,兄弟與父同遇害。 太昌初,辯贈儀同三司、恆州刺史;仲宣贈尚書右仆射、青州刺史。 仲宣子玄就,幼而俊拔。 收捕時,年九歲,牽輓兵人曰:「欲害諸尊,乞先就死。 」兵以刀斫斷其臂,猶請死不止,遂先殺之。 永熙初,贈汝陰太守。 順弟津。 津字羅漢,本字延祚,孝文賜改焉。 少端謹,以器度見稱。 年十一,除侍禦中散。 時孝文幼沖,文明太后臨朝,津曾入侍左右,忽咳逆失聲,遂吐血數升,藏之衣袖。 太后聞聲,閲而不見,問其故,具以實言,遂以敬慎見知。 賜縑百匹,遷符璽郎中。 津以身在禁密,不外交遊,至宗族姻表罕相參侯。 司徒馮誕與津少結交友,而津見其貴寵,每恆退避,及相招命,多辭疾不往。 誕以為恨,而津逾遠焉。 人或謂之曰:「司徒,君之少舊,何自外也?」津曰:「為勢家所厚,復何容易!但全吾今日,亦足矣。 」轉振威將軍,領監曹奏事令。 孝文南征,以津為都督、征南府長史。 後遷長水校尉,仍直閣。 景明中,宣武游于北芒,津時陪從。 太尉、咸陽王禧謀反,帝馳入華林。 時直閣中有同禧謀,皆在從限。 及禧平,帝顧謂朝臣曰:「直閣半為逆黨,非至忠者安能不豫此謀。 」因拜津左中郎將,遷驍騎將軍,仍直閣。 第2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
第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