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 憫予小子,奄逮丕愆,哀號承感,心情糜潰,仰惟荼毒,仇復靡申,形影相弔,罔知啟處。 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征西怨,總九合于一匡,決百勝於千里,糾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賴。 德侔造化,功格蒼旻,兆庶歸心,曆數斯在,屈為人臣,載違天命。 在昔虞夏,揖讓相推,苟非重華,誰堪命禹!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兆謀布德,顧己莫能,私僮命駕,須歸籓國。 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廢,豈期如是!庶憑稽古之聖,以誅四凶,幸值惟新之恩,預充三恪。 雪冤恥于皇祖,守禋祀為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于舊邸。 庶官群闢,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號。 若釋重負,感泰兼懷,假手真人,俾除醜逆。 濟濟多士,明知朕意。 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聞。 是日,上遜位於大唐,以為酅國公。 武德二年夏五月崩,時年十五。 史臣曰:恭帝年在幼沖,遭家多難,一人失德,四海土崩。 群盜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歸。 既鐘百六之期,躬踐數終之運,謳歌有屬,笙鐘變響,雖欲不遵堯舜之跡,其庸可得乎! 志第一 禮儀一 唐、虞之時,祭天之屬為天禮,祭地之屬為地禮,祭宗廟之屬為人禮。 故《書》雲命伯夷典朕三禮,所以彌綸天地 ,經緯陰陽,辨幽賾而洞幾深,通百神而節萬事。 殷因于夏,有所損益,旁垂祗訓,以勸生靈。 商辛無道,雅章湮滅。 周公救亂,弘制斯文,以吉禮敬鬼神,以凶禮哀邦國,以賓禮親賓客,以軍禮誅不虔,以嘉禮合姻好,謂之五禮。 故曰「禮經三百,威儀三千,未有入室而不由戶者」也。 成、康由之,而刑厝不用。 自犬戎弒後,遷周削弱,禮失樂微,風凋俗敝。 仲尼預蠟賓而嘆曰:「丘有志焉,禹、湯、文、武、成王、周公未有不謹于禮者也。 」於是緝禮興樂,欲救時弊。 君棄不顧,道鬱不行。 故敗國喪家亡人,必先廢其禮。 昭公娶孟子而諱姓,楊侯竊女色而傷人,故曰婚姻之禮廢,則淫僻之罪多矣。 群飲而逸,不知其郵,鄉飲酒之禮廢,則爭鬥之獄繁矣。 魯侯逆五廟之祀,漢帝罷三年之制,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矣。 諸侯下堂于天子,五伯召君于河陽,朝聘之禮廢,則侵陵之漸起矣。 秦氏以戰勝之威,併吞九國,盡收其儀禮,歸之咸陽。 唯采其尊君抑臣,以為時用。 至于退讓起於趨步,忠孝成於動止,華葉靡舉,鴻纖並擯。 甚芻狗之棄路,若章甫之遊越,儒林道盡,《詩》《禮》為煙。 漢高祖既平秦亂,初誅項羽,放賞元勛,未遑朝制。 群臣飲酒爭功,或拔劍擊柱,高祖患之。 叔孫通言曰:「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 」於是請起朝儀而許焉,猶曰:「度吾能行者為之。 」微習禮容,皆知順軌。 若祖述文武,憲章洙泗,則良由不暇,自畏之也。 武帝興典制而愛方術,至于鬼神之祭,流宕不歸。 世祖中興,明皇篡位,祀明堂,襲冠冕,登靈台,望雲物,得其時制,百姓悅之。 而朝廷憲章,其來已舊,或得之於昇平之運,或失之於凶荒之年。 而世載遐邈,風流訛舛,必有人情,將移禮意,殷周所以異軌,秦漢于焉改轍。 至于增輝風俗,廣樹堤防,非禮威嚴,亦何以尚!譬山祗之有嵩岱,海若之有滄溟,飾以涓塵,不貽伊敗。 而高堂生於所傳《士禮》亦謂之儀,弘暢人情,粉飾行事。 洎西京以降,用相裁準,咸稱當世之美,自有周旋之節。 黃初之詳定朝儀,太始之削除乖謬,則《宋書》言之備矣。 梁武始命群儒,裁成大典。 吉禮則明山賓,凶禮則嚴植之,軍禮則陸璉,賓禮則賀瑒,嘉禮則司馬褧。 帝又命沈約、周舍、徐勉、何佟之等,咸在參詳。 陳武克平建業,多準梁舊,仍詔尚書左丞江德藻、員外散騎常侍沈洙、博士沈文阿、中書舍人劉師知等,或因行事,隨時取捨。 後齊則左仆射陽休之、度支尚書元修伯、鴻臚卿王晞、國子博士熊安生,在周則蘇綽、戶辯、宇文弼,並習于儀禮者也,平章國典,以為時用。 高祖命牛弘、辛彥之等采梁及北齊《儀注》,以為五禮雲。 《禮》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所以配上帝也。 」秦人蕩六籍以為煨燼,祭天之禮殘缺,儒者各守其所見物而為之義焉。 一云:祭天之數,終歲有九,祭地之數,一歲有二,圓丘、方澤,三年一行。 若圓丘、方澤之年,祭天有九,祭地有二。 若天不通圓丘之祭,終歲有八;地不通方澤之祭,終歲有一。 此則鄭學之所宗也。 一云:“唯有昊天,無五精之帝。 而一天歲二祭,壇位唯一。 圓丘之祭,即是南郊,南郊之祭,即是圓丘。 日南至,于其上以祭天,春又一祭,以祈農事,謂之二祭,無別天也。 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 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 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 故五時迎氣及文、武配祭明堂,皆祭人帝,非祭天也。 此則王學之所宗也。 梁、陳以降,以迄于隋,議者各宗所師,故郊丘互有變易。 梁南郊,為圓壇,在國之南。 高二丈七尺,上徑十一丈,下徑十八丈。 其外再壝,四門。 常與北郊間歲。 正月上辛行事,用一特牛,祀天皇上帝之神于其上,以皇考太祖文帝配。 禮以蒼璧制幣。 五方上帝、五官之神、太一、天一、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太微、軒轅、文昌、北斗、三台、老人、風伯、司空、雷電、雨師,皆從祀。 其二十八宿及雨師等座有坎,五帝亦如之,余皆平地。 器以陶匏,席用稿秸。 太史設柴壇于丙地。 皇帝齋于萬壽殿,乘玉輅,備大駕以行禮。 禮畢,變服通天冠而還。 北郊,為方壇于北郊。 上方十丈,下方十二丈,高一丈。 四面各有陛。 其外為壝再重。 與南郊間歲。 正月上辛,以一特牛,祀後地之神于其上,以德後配。 禮以黃琮制幣。 五官之神、先農、五嶽、沂山、岳山、白石山、霍山、無閭山、蔣山、四海、四瀆、松江、會稽江、錢塘江、四望,皆從祀。 太史設埋坎于壬地焉。 第1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隋書》
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