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告齊師大舉至壽春將入寇者,僧辯遣記室江旰告霸先,使為之備。 霸先因是留旰于京口,舉兵襲僧辯。 九月,壬寅,召部將侯安都、周文育及安陸徐度、錢塘杜稜謀之。 稜以為難,霸先懼其謀泄,以手巾絞稜,悶絶于地,因閉于別室。 部分將士,分賜金帛,以弟子著作郎曇朗鎮京口,知留府事,使徐度、侯安都帥水軍趨石頭,霸先帥馬步自江乘羅落會之。 是夜,皆發,召杜稜與同行。 知其謀者,唯安都等四將,外人皆以為江旰徵兵禦齊,不之怪也。 甲辰,安都引舟艦將趣石頭,霸先控馬未進,安都大懼,追霸先罵曰:「今日作賊,事勢已成,生死須決,在後欲何所望!若敗,俱死,後期得免斫頭邪?」霸先曰:「安都嗔我!」乃進。 安都至石頭城北,棄舟登岸。 石頭城北接岡阜,不甚危峻。 安都被甲帶長刀,軍人捧之,投于女垣內,眾隨而入,進及僧辯臥室。 霸先兵亦自南門入。 僧辯方視事,外白有兵,俄而兵自內出。 僧辯遽走,遇子頠,與俱出閣,帥左右數十人苦戰于廳事前,力不敵,走登南門樓,拜請求哀。 霸先欲縱火焚之,僧辯與頠俱下就執。 霸先曰:「我有何辜,公欲與齊師賜討?」且曰:「何意全無備?」僧辯曰:「委公北門,何謂無備?」是夜,霸先縊殺僧辯父子。 既而竟無齊兵,亦非霸先之譎也。 前青州刺史新安程靈洗帥所領救僧辯,力戰于石頭西門,軍敗。 霸先遣使招諭,久之乃降。 霸先義之,以為蘭陵太守,使助防京口。 乙巳,霸先為檄佈告中外,列僧辯罪狀,且曰:「資斧所指,唯王僧辯父子兄弟,其餘親黨,一無所問。 」 丙午,貞陽侯淵明遜位,出就邸,百僚上晉安王表,勸進。 冬,十月,己酉,晉安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中外文武賜位一等。 以貞陽侯淵明為司徒,封建安公。 告齊云:「僧辯陰圖篡逆,故誅之。 」仍請稱臣于齊,永為籓國。 齊遣行台司馬恭與梁人盟于歷陽。 辛亥,齊主如晉陽。 壬子,加陳霸先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 癸丑,以宜豐侯循為太保,建安公淵明為太傅,曲江侯勃為太尉,王琳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戊午,尊帝所生夏貴妃為皇太后,立妃王氏為皇后。 杜龕恃王僧辯之勢,素不禮于陳霸先。 在吳興,每以法繩其宗族,霸先深怨之。 及將圖僧辯,密使兄子茜還長城,立柵以備龕。 僧辯死,龕據吳興拒霸先,義興太守韋載以郡應之。 吳郡太守王僧智,僧辯之弟也,亦據城守。 陳茜至長城,收兵才數百人,杜龕遣其將杜泰將精兵五千奄至,將士相視失色。 茜言笑自若,部分益明,眾心乃定。 泰日夜苦攻數旬,不克而退。 霸先使周文育攻義興,義興屬縣卒皆霸先舊兵,善用弩,韋載收得數十人,系以長鎖,命所親監之,使射文育軍,約曰:「十發不兩中者死。 」故每發輒斃一人,文育軍稍卻。 載因于城外據水立柵,相持數旬。 杜龕遣其從弟北叟將兵拒戰,北叟敗,歸於義興。 霸先聞文育軍不利,辛未,自表東討,留高州刺史侯安都、石州刺史杜稜宿衛台省。 甲戌,軍至義興,丙子,拔其水柵。 譙、秦二州刺史徐嗣徽從弟嗣先,僧辯之甥也。 僧辯死,嗣先亡就嗣徽,嗣徽以州入于齊。 及陳霸先東討義興,嗣徽密結南豫州刺史任約,將精兵五千乘虛襲建康,是日,入據石頭,遊騎至闕下。 侯安都閉門藏旗幟,示之以弱,令城中曰:「登陴窺賊者斬!」及夕,嗣徽等收兵還石頭。 安都夜為戰備,將旦,嗣徽等又至,安都帥甲士三百開東、西掖門出戰,大破之,嗣徽等奔還石頭,不敢復逼台城。 陳霸先遣韋載族弟翙賫書諭載,丁丑,載及杜北叟皆降,霸先厚撫之,以翙監義興郡,引載置左右,與之謀議。 霸先卷甲還建康,使周文育討杜龕,救長城。 將軍黃他攻王僧智于吳郡,不克,霸先使寧遠將軍裴忌助之。 忌選所部精兵輕行倍道,自錢塘直趣吳郡,夜,至城下,鼓噪薄之。 僧智以為大軍至,輕舟奔吳興。 忌入據吳郡,因以忌為太守。 第49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資治通鑑 中》
第4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