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再回到《異教徒駁議輯要》一書。 在證明了上帝的存在之後,我們現在可以提到許多關於上帝的事實,但這些事,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否定的:我們只能通過上帝不是什麼而認識上帝的本性。 上帝是永恆的,因他是不受動的;上帝是不變的,因他不包涵被動的潛在性。 迪南人大衛(十三世紀初葉的唯物主義泛神論者)「曾狂喊」上帝與原始物質是一體;這是悖理的,因為原始物質是純粹的被動性,而上帝卻是純粹的主動性。 在上帝中,沒有組成部分,因此,他不是一個軀體,因為軀體總有若干部分。 上帝是他自己的本質,否則,他就不是單一的,而要為本質與存在所合成了。 (這點很重要)在上帝中本質和存在是同一的。 上帝中沒有偶然性,不能按任何實體上的區別加以詳細說明;它不屬於任何‧類;他不能被給以定義。 然而任何‧類的優越性他都不缺。 萬物在某些方面類似上帝,在某些方面卻又不象。 我們說萬物象上帝比說上帝象萬物更為適當。 上帝是善,並是他自身的善;他是萬善之善,他是智慧的,而他的智慧的行動是他的本質。 他以自己的本質進行理解,並且全面地理解他自己。 (我們記得約翰‧司各托,曾有不同的見解。 ) 雖然在神性理智裡沒有什麼組成部分;但上帝卻理解很多事物。 這似乎是個難題,但上帝所理解的諸事物在上帝裡面並沒有實體的存在。 同時它們也不象柏拉圖想的那樣,自身存在,因為自然事物脫開物質不會存在也不能為人所理解。 但是,上帝在造物之先必須理解諸形相。 這一困難的解決有如以下:「神性理智的概念,——這概念是他的話語,——正如上帝理解他自己那樣,不僅是已知上帝本身的肖像,而且還是一切類似神性本質事物的肖像。 因而許多事物,通過可知的形相,也就是神性本質,和通過一個已知的意願,也就是神的話語——可以被上帝所理解。 」①每一個形相,只要它是個積極的某物,便是個完成。 上帝的理智藉著理解每一事物什麼地方象他,什麼地方不象他,而把每一事物所固有的性質包含在他的本質之中;例如植物的本質是生命,而不是知識,動物的本質卻是知識,而不是理智。 這樣植物在它是有生命的這一點上是象上帝的,但在它沒有知識這一點上是不象上帝的;動物在它有知識這一點上是象上帝的,但在它沒有理智這一點上卻又不象上帝。 被造物和上帝的區別總要通過一種否定。 上帝在同一瞬間理解所有事物。 他的知識不是一種佔有;同時也不是推理的或邏輯的。 上帝是真理。 (這須按字面去理解。 ) 現在我們面臨一個問題,它曾使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都感到困惑。 上帝能知道個別事物呢,還是隻知道諸共相一般的諸真理呢?基督徒由於相信天命,所以必然認為,上帝瞭解各個事物;雖然如此,也還有一些有力的議論反對這種看法。 聖托馬斯列舉了七種這樣的議論,並隨即予以逐條的駁斥。 七條議論有如下述: 1.個體性既然是顯體(signatematter),那末非物質的任何東西都不能認識它。 2.個體不是永恆存在的,當他們不存在的時候也就無從認識,因而它們不能被一永恆不變的存在所認識。 3.個體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因而除非當他們存在的時候,對他們不可能有確切的認識。 4.有些個體由來于意志,而這只能被有此意志的人所認識。 5.個體的數量是無限的,而這種無限則是無從認識的。 6.個體過于渺小不值上帝給予注意。 7.某些個體中存在着罪惡,但上帝卻不能認識罪惡。 阿奎那回答說,上帝認識個體,因為他是它們的根源;上帝預知尚未存在的事物,就象一個工匠在製造一件物品時一樣;上帝知道未來的偶然事件,因為上帝看時間中的每個事物就象在眼前的一樣,而上帝本身卻不在時間之內;上帝知道我們的心意和我們的秘密意志,上帝知道無窮無盡的事物,然而我們卻不能。 上帝知道渺小的事物,因為沒有什麼事物是‧全‧然渺小的,並且凡事都有‧幾‧分高貴;否則上帝就要只認識他自己了。 此外宇宙的秩序是極其高貴的,但假如對其渺小部分沒有認識,則對其高貴的秩序也不會有所瞭解。 最後,上帝知道惡事。 因為認識任何善事包括着認識其反面的惡。 上帝有意志;他的意志就是他的本質,而其主要對象就是神性本質。 上帝在願望他自己時,他也願望其他萬物,因為上帝是萬物的終極。 他甚而願望還沒出現的事物。 他願望他本身的存在和善良,他雖願望有其他的事物,但卻不是必須作這種願望。 上帝有自由意志;我們對於他的意志雖然可以賦予一種‧理‧由,但卻不能賦予一種原因。 上帝不能願望本身不可能的事;譬如,他不能使一個矛盾變為真實。 聖托馬斯的對於超越神力的事物的舉例卻不十分適宜;他說上帝不能使一個人成為一匹驢。 上帝中有喜樂和愛;上帝什麼也不恨,並具有沉思和積極的美德。 他是幸福的,而且就是他本身的幸福。 現在我們來看(該書第二卷中)對被造物的看法。 這對駁斥關於上帝的一些謬論是有用的。 上帝從無中創造了世界,這和古代人的看法相反。 上帝所不能作的一些事項被重新地提了出來。 他不能是一個物體,或改變他自己;他不會失敗; 第19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方哲學史》
第1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