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由我,不睹不聞處戒慎,知人心即道。 不見幾微間隔,方為不遠。 《大學》說為人君,為人臣,為人父,為人子,與國人交,詳言人者,見仁敬孝慈信,非我自為也,是不遠人之義也。 (《不願》) 有餘不足,聖人非從言行參酌,戒慎恐懼,直從不睹不聞之參酌,覺少不合此心之中,便不合人心之庸,而性命乖。 (《不足》) 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此以道為懸,而身趨之,如不及者也。 的然而日亡,此己以為懸,而欲人趨之,如不及者也。 故雲有常儀的則,羿、逄蒙以五寸為巧,無常儀的則,以妄發而中秋毫為掘。 夫天命之中有常,即吾率性之正鵠,自有常,庸德庸言,素位昭然,分寸不可踰越。 君子戒慎恐懼,兢兢難為湊合,不敢妄發。 彼行險之小人,蓋妄發而自命秋毫之中者也。 (《正鵠》) 人之為道,道行于世,須盡合諸人人。 鬼神之為德,德藏乎心,獨有鬼神可合。 (《鬼神》) 凡作為于外陰一邊,屬地道,敏政極之,順親,順地道也。 主宰于中陽一邊,屬天道,誠身極之,明強,明強天道也。 (《人道》) 凡世之有形有色者誰?非目可睹、耳可聞者耶?《中庸》獨于所不睹、所不聞中,抽出一點戒慎恐懼真心,以成吾慎獨之實,而謂之率性修道,故曰「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夫《孟子》所謂踐形,《中庸》所謂修身也。 形不踐,則天性為虛,身不修,則形色為妄。 因知《中庸》凡言知者,皆知性也。 所謂生知者,乃心為主,而一見形色,即知天性者也;所謂學知者,乃心不為主,而先求天性,方知形色者也;所謂困知者,又追逐形色,而苦苦求心,乃還見天性者也。 總以戒慎恐懼,操心,則性自無不知。 世人縱有不易知之性命,乃有不可操之本心耶?(《生知》) 戒慎恐懼,齊也;不睹不聞,而洞隱見微顯之幾,明也。 齊明者,一而無他雜者也。 (《齊明》) 天下之大本,無可指名,儒者遂有主靜之說。 夫主靜者,依然存想別名耳。 而於中心之靜,何如主也?以為常惺惺是一法,毋乃涉于空虛無着乎?細繹《中庸》誠身,有道明善,終是入門。 明善者,全體為明,非偏智之明也;誠身者,全德為誠,非偏信之誠也。 夫聖人未有不以誠合道者也,則未有不以明合誠者也。 君子戒懼,即勤勤學問思辨行,總為求明用,其與抱一空虛無着之心,而號為常惺惺者,不大有間乎?況惺惺亦知覺一邊,則何如明善之為確也?天然之明覺,定從研窮之明覺而開,研窮之明覺,實由天然之明覺而融,是為明善,是為誠身。 (《明善》) 《中庸》工夫,只學問思辨行,用力首戒慎、恐懼、慎獨,只要操此一心,時時用力,時時操心,原非空虛無實。 如世說戒懼是靜而不動,慎獨是未動而將動,遂若學問思辨行外,另有一段靜存動察工夫,方養得中和出。 不知是何時節?又不知是何境界?只緣看未發與發,都在心上,以為有漢然無心時,方是未發,一覺纖毫有心,便是發,曾不于喜怒哀樂上指着實。 不知人生決未有漠然無心之時,而卻有未喜怒、未哀樂之時,如正當學問時,可喜怒、可哀樂者未交,而吾之情未動,便可謂之發否?是則未發時多,發時少。 君子戒懼慎獨,惟恐學問少有差遲,便於心體大有缺失,決有未發而兢業時多,發而兢業於中節、不中節時少。 如此看,君子終日學問思辨行,便是終日戒懼慎獨,何得更有虛閒求一漠然無心光景?夫中和為大本達道,並稱天下,正欲以天下為一身,不欲外一身於天下也。 (《博學》) 洗心者,戒慎恐懼也。 心本純一,愈戒懼則愈無庛者也。 退藏者,所不睹不聞也。 心本內歛,愈戒慎則愈不放者也。 心猶近前,洗之而退以藏則後,故雲密。 (《如神》) 今人說天命者,多以理義氣數並言。 夫首言天命,而繼以率性修道,謂理義也。 俟命受命,疑兼氣數,乃俟必居易,受必大德成德,謂理義也。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疑理義氣數渾言,而曰「文王之德之純,純亦不已」,則亦專言理義,而未嘗兼氣數也。 夫所謂不已者,何也?理義立,而古今旦暮,相推相蕩其間,而莫之壅閼者,氣也;理義行,而高下長短,日乘日除其間,而莫之淆混者,數也。 故曰「至誠無息」,謂理義之純而無息,而氣數為之用也。 君子為善,稟授如是,受成亦必如是,是謂戒慎恐懼。 而不然者,初以雜糅誣性,而理義不能主持,繼以參錯無命,而氣數得為推諉。 真所謂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於穆不巳》) 不戒懼,則隱見微顯之獨,若疑有,若疑無,而精微終涉想像;能戒懼,則不睹不聞之所,為常存,為常運,而精微覺實可操持。 (《盡精微》) 人何嘗不望新知,但不識吾故。 引水不導其源,則必塞;植木不沃其根,則必蹶。 培造化生機,祇有一溫;暢人心生理,祇有一知。 (《溫故》) 人惟即乎心之安者為中,由乎中之節者為道,任情起見,便有過不及。 (《崇禮》) 乾動坤靜,而《易》言乾之靜專動直,坤之靜翕動闢,動靜合言者何?說者以為北辰居所,是天之靜。 予以為主宰之靜,非運行之靜也。 《中庸》曰「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是運行之靜,所以合主宰之靜也。 說者以為逝者如斯,不捨晝夜,是地之動。 第4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4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