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端言性,亦不曾直以目之知視,耳之知聽,飢渴之知飲食為性,而以目之所以知視,耳之所以知聽,飢渴之所以知飲食的這個言性。 吾儒亦不曾直以視之能明,聽之能聰,飲食之能知味為性,而以視之所以能明,聽之所以能聰,飲食之所以能知味的這個言性。 所以能明、能聰、能知味的這個性體,原是無聲無臭,不睹不聞的,所謂道心,所謂至善,所謂未發之中,此理之根也。 所以能視、能聽、能飲食的這個性體,亦是無聲無臭,不睹不聞的,在老氏為天地根,在佛氏為有物先天地,此欲之根也。 何以為欲之根?曰只推究所以能視、能聽、能飲食的源頭,而不推究其所以能明能聰、該視不該視、該聽不該聽的源頭,如此則任視聽,縱耳目,適己自便,何所不為,故曰此欲之根也。 人心一念發動處,有善念,有惡念。 有善念,亦自有好善之念,有惡念,亦自有惡惡之念,皆一時並起。 善念與惡念對言,好善之念與惡惡之念不對言。 何也?好善之念,固善念,惡惡之念,亦善念,總一念也。 如起一善念,即當為善,卻又不肯為,是初念是,而轉念非也。 如起一惡念,復起一惡不當為之念,遂不為,是初念非,而轉念是也。 此就平常論意者言也。 若《誠意章》卻置過善念惡念兩者對言的,只專以好善之念、惡惡之念,就好念頭一邊說,所以意都是該誠的,不比平常轉念起念之有互易也。 至於如惡惡臭,如好好色,則萬念總歸於一念,而其念不紛,末念止,還其初念,而其念不轉。 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為其所為,欲其所欲,又何不自慊之有?如此則心本一而意亦復還於一,又何至於支離而去哉? 心一也,自心之發動處謂之意,自心之靈明處謂之知。 意與知同念並起,無等待,無先後。 一念發動,有善有惡,而自家就知,孰是善念?孰是惡念?一毫不爽。 可見意有善惡,而知純是善。 意本自誠,心本自正,是本體。 意本自誠,卻要還他個誠,心本自正,卻要還他個正,誠意正心,是工夫。 觀意本自誠,心本自正,可見正心誠意,不是以人性為仁義。 意本自誠,卻要還他箇誠,此誠字,就念起之後言也。 若念未起之前,不前定乎誠,則人性雖善,而梏之反覆,竊恐一日之間,善念少而惡念多,久之純是惡念矣,又將何以誠之哉?故曰「靜中養出端倪」,方有商量處。 可見古人不惟誠此念於既始有念之後,抑且誠此念於未始有念之先。 人心道心,不容並立。 如綱常倫理能盡道,便是道心,不能盡道,便是人心;喜怒哀樂中節,便是道心,不中節,便是人心;視聽言動合禮,便是道心,不合禮,便是人心,極容易辨。 非以喜怒哀樂、視聽言動為人心,以中節、合禮為道心也。 在人之人心,去之唯恐不盡,而以喜怒哀樂、視聽言動為人心,此數者豈可去乎? 《大學》因虞廷言人心、道心,恐人無處覓心,故說出個意字,見此心一念發動,纔有人與道之異。 不然,一念未起,鬼神莫知,何從分辨? 學問之道,全要在本原處透徹,未發處得力,則發皆中節,取之左右,自逢其原,諸凡事為,自是停當;不然,縱事事檢點,終有不湊泊處。 此吾儒提綱挈領之學,自合如此,非謂日用常行,一切俱是末節,可以任意,不必檢點也。 先立乎其大,不是懸空在心上求,正是在喜怒哀樂、視聽言動間,辨別人心道心。 精之一之,務使道心為主,而人心盡化,討得此中湛然虛明,此之謂先立乎其大,而耳目口體小者自不能奪也。 孩提知愛,稍長知敬,見孺子而惻隱,此良知也,率性也。 飢之知食,渴之知飲,若曰亦良知也,亦率性也,便說不得矣。 一邊屬理,一邊屬欲,兩項朦朧合說,則君子以循理為率性,小人亦以縱慾為率性耳。 率性是本體,盡性是工夫。 率性,眾人與聖人同;盡性,聖人與眾人異。 如見孺子入井而怵惕,此率性也,眾人與聖人同;至於擴充以保四海,此盡性也,聖人便與眾人異矣。 知愛知敬為率性,達之天下為盡性;不忍觳觫為率性,愛百姓為盡性,皆是也。 率性無工夫,盡性有工夫。 盡性者即盡其所率之性,由工夫以合本體者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乃率性之道,而仁乃天命之性。 天命之性不可見,而于惻隱見其端,由其端以窺其體,而本體之善可知,故曰「性善」。 得其體,則其用自然得力,但不言用,則其體又不可見。 其諄諄言用者,欲人由用以識體耳。 既由用以見其體,又何用之非體?性體原不睹不聞,然必不睹不聞之時,乃見性體。 如見孺子入井,見牛觳觫,此時固有怵惕惻隱之心矣,然未見之前,豈遂無是心乎?未見之前之心,不 不聞,正以體言,正以天命之性言;既見之後之心,有睹有聞,便以用言,便以率性之道言矣。 故於不睹不聞之時,然後識性體,果不落乎不睹聞也。 若謂共睹共聞之時,而不睹不聞者自在,雖已發,而根柢者固未發也,又何必論時?不知不睹不聞之時,而共睹共聞者亦自在,雖未發,而活潑者固常發也,又何為專以不睹不聞為性體乎?未見入井,而胸中已涵孺子,未見觳觫,而胸中已具全牛,先天脈理,旁皇周浹,故曰「至善」。 不睹不聞,莫見莫顯,原就時言,而道即在其中。 彼丟過時,而專以不睹不聞為道體,則可睹可聞,鳶飛魚躍,獨非道體耶?若是,則工夫專在於寂,動處感處可以任意,縱有差錯,無妨矣。 第2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儒學案》
第2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