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蟲害人者,莫如蚊虻,蚊虻歲生。 如以蚊虻應災,世間常有害人之吏乎?必以食物乃為災,人則物之最貴者也,蚊虻食人,尤當為災。 必以暴生害物乃為災,夫歲生而食人,與時出而害物,災孰為甚?人之病疥,亦希非常,疥蟲何故不為災?且天將雨,蟻出蚋蜚,為與氣相應也。 或時諸蟲之生,自與時氣相應,如何輒歸罪於部吏乎?天道自然,吉凶偶會,非常之蟲適生,貪吏遭署。 人察貪吏之操,又見災蟲之生,則謂部吏之所為致也。 講瑞篇 第五十 儒者之論,自說見鳳皇騏驎而知之。 何則?案鳳皇騏驎之象。 又《春秋》獲麟文曰:「有麞而角。 」麞而角者,則是騏驎矣。 其見鳥而象鳳皇者,則鳳皇矣。 黃帝、堯、舜、周之盛時皆致鳳皇。 孝宣帝之時,鳳皇集於上林,後又於長樂之宮東門樹上,高五尺,文章五色。 周獲麟,麟似麞而角。 武帝之麟,亦如麞而角。 如有大鳥,文章五色;獸狀如麞,首戴一角:考以圖象,驗之古今,則鳳、麟可得審也。 夫鳳皇,鳥之聖者也;騏驎,獸之聖者也;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聖也。 十二聖相各不同,而欲以麞戴角則謂之騏,相與鳳皇象合者謂之鳳皇,如何?夫聖鳥獸毛色不同,猶十二聖骨體不均也。 戴角之相,猶戴午也。 顓頊戴午,堯、舜必未然。 今魯所獲麟戴角,即後所見麟未必戴角也。 如用魯所獲麟求知世間之麟,則必不能知也。 何則?毛羽骨角不合同也。 假令不同,或時似類,未必真是。 虞舜重瞳,王莽亦重瞳;晉文駢脅,張儀亦駢脅。 如以骨體毛色比,則王莽,虞舜;而張儀,晉文也。 有若在魯,最似孔子。 孔子死,弟子共坐有若,問以道事,有若不能對者,何也?體狀似類,實性非也。 今五色之鳥,一角之獸,或時似類鳳皇、騏驎,其實非真,而說者欲以骨體毛色定鳳皇、騏驎,誤矣。 是故顏淵庶幾,不似孔子;有若恆庸,反類聖人。 由是言之,或時真鳳皇、騏驎,骨體不似,恆庸鳥獸,毛色類真,知之如何? 儒者自謂見鳳皇、騏驎輒而知之,則是自謂見聖人輒而知之也。 皋陶馬口,孔子反宇,設後輒有知而絶殊,馬口反宇,尚未可謂聖。 何則?十二聖相不同,前聖之相,難以照後聖也。 骨法不同,姓名不等,身形殊狀,生出異土,雖復有聖,何如知之? 恆君山謂揚子云曰:「如後世復有聖人,徒知其才能之勝己,多不能知其聖與非聖人也。 」子云曰:「誠然。 」夫聖人難知,知能之美若桓、揚者,尚復不能知。 世儒懷庸庸之知,賫無異之議,見聖不能知,可保必也。 夫不能知聖,則不能知鳳皇與騏驎。 世人名鳳皇、騏驎,何用自謂能之乎?夫上世之名鳳皇、騏驎,聞其鳥獸之奇者耳。 毛角有奇,又不妄翔苟游,與鳥獸爭飽,則謂之鳳皇、騏驎矣。 世人之知聖,亦猶此也。 聞聖人人之奇者,身有奇骨,知能博達,則謂之聖矣。 及其知之,非卒見暫聞而輒名之為聖也,與之偃伏,從〔之〕受學,然後知之。 何以明之。 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 當一年、二年之時,未知孔子聖也;三年之後,然乃知之。 以子貢知孔子,三年乃定。 世儒無子貢之才,其見聖人不從之學,任倉卒之視,無三年之接,自謂知聖,誤矣!少正卯在魯,與孔子並。 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顏淵獨知孔子聖也。 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又不能知少正卯,門人皆惑。 子貢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 子為政,何以先之? 」孔子曰:「賜退,非爾所及。 」夫才能知佞若子貢,尚不能知聖。 世儒見聖自謂能知之,妄也。 夫以不能知聖言之,則亦知其不能知鳳皇與騏驎也。 使鳳皇羽翮長廣,騏驎體高大,則見之者以為大鳥巨獸耳。 何以別之?如必巨大別之,則其知聖人亦宜以巨大。 春秋之時,鳥有爰居,不可以為鳳皇;長狄來至,不可以為聖人。 然則鳳皇、騏與鳥獸等也,世人見之,何用知之?如以中國無有,從野外來而知之,則是瞿鵒同也。 瞿鵒,非中國之禽也。 鳳皇、騏驎,亦非中國之禽獸也。 皆非中國之物,儒者何以謂瞿鵒惡、鳳皇騏驎善乎? 或曰:「孝宣之時,鳳皇集於上林,群鳥從〔之〕以千萬數。 以其眾鳥之長,聖神有異,故群鳥附從。 」如見大鳥來集,群鳥附之,則是鳳皇,鳳皇審則定矣。 夫鳳皇與騏驎同性,鳳皇見,群鳥從;騏驎見,眾獸亦宜隨。 案《春秋》之麟,不言眾獸隨之。 宣帝、武帝皆行騏驎,無眾獸附從之文。 如以騏驎為人所獲,附從者散,鳳皇人不獲,自來蜚翔,附從可見。 《書》曰:「《簫韶》九成,鳳皇來儀。 」《大傳》曰:「鳳皇在列樹。 」不言群鳥從也。 豈宣帝所致者異哉? 或曰:「記事者失之。 唐、虞之君,鳳皇實有附從。 上世久遠,記事遺失,經書之文,未足以實也。 」夫實有而記事者失之,亦有實無而記事者生之。 夫如是,儒書之文,難以實事,案附從以知鳳皇,未得實也。 且人有佞猾而聚者,鳥亦有佼黠而從群者。 當唐、虞之時,鳳慤願,宣帝之時佼黠乎?何其俱有聖人之德行,動作之操不均同也? 第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論衡》
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