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臣竊謂:若行臣言,稅錢亦必不至大段失陷,何也?五穀無稅,商賈必大通流,不載見錢,必有回貨。 見錢回貨,自皆有稅,所得未必減于力勝。 而災傷之地,有無相通,易為振救,官司省費,其利不可勝計。 今肆赦甚近,若得于赦書帶下,益見聖德,收結民心,實無窮之利,取進止。 【奏內中車子爭道亂行札子】 元七年南郊,軾為鹵薄使導駕。 內中朱紅車子十餘兩,有張紅蓋者,爭道亂行于乾明寺前。 軾于車中草此奏。 奏入,上在太廟,馳遣人以疏白太皇太后。 明日,中使傳命申敕有司,嚴整仗衛,自皇后以下,皆不復迎謁中道。 元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南效鹵簿使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守兵部尚書兼侍讀蘇軾札子奏。 臣謹按漢成帝郊祠甘泉、泰、汾陰、后土,而趙昭儀常從在屬車間。 時揚雄待詔承明,奏賦以諷,其略曰:「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屏玉女而卻ж妃。 」言婦女不當與齋祠之間也。 臣今備位夏官,職在鹵簿。 準故事,郊祀既成,乘輿還齋宮,改服通天冠,絳紗袍,教坊鈞容,作樂還內,然後后妃之屬,中道迎謁,已非典禮。 而況方當祀事未畢,而中宮掖庭得在勾陳、豹尾之間乎?竊見二聖崇奏大祀,嚴恭寅畏,度越古今,四方來觀,莫不悅服。 今車駕方宿齋太廟,而內中車子不避仗衛,爭道亂行,臣愚竊恐于觀望有損,不敢不奏。 乞賜約束,仍乞取問隨行合干勾當人施行。 取進止。 【再薦宗室令札子】 元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守兵部尚書兼侍讀蘇軾札子奏。 臣前任穎州日,曾論薦本州僉判承議郎趙令,儒學吏術,皆有過人,恭儉篤行,若出寒素。 意望朝廷特賜進擢,以風曉宗室,成先帝教育之志。 至今未蒙施行。 令今已得替在京,若依前與外任差遣,臣竊惜之。 欲乞檢會前奏,詳酌施行。 取進止。 【論高麗買書利害札子三首(之一)】 元八年二月初一日,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左朝奉郎禮部尚書蘇軾札子奏。 臣近準都省批送下國子監狀:「準館伴高麗人使所牒稱,人使要買國子監文字書,請詳批印造,供赴當所交割。 本監檢準元令,諸蕃國進奉人買書具名件申尚書省,今來未敢支賣,蒙都省送禮部看詳。 」臣尋指揮本部令申都省;除可令收買名件外,「其《策府元龜》、歷代史、太學敕式,本部未敢便令收買,伏乞朝廷詳酌指揮。 」尋準都省批狀云:「勘會前次高麗人使到關,已曾許買《策府元龜》並《北史》。 今來監本部並不檢會體例,所有人使乞買書籍,正月二十七日送禮部指揮,許收買。 其當行人吏上簿者。 」 臣伏見高麗人使,每一次入貢,朝廷及淮浙兩路賜予饋鬼送燕勞之費,約十餘萬貫,而修飾亭館,騷動行市,調發人船之費不在焉。 除官吏得少饋遺外,並無絲毫之利,而有五害,不可不陳也。 所得貢獻,皆是玩好無用之物,而所費皆是帑廩之實,民之膏血,此一害也。 所至差借人馬什物,攪撓行市,修飾亭館,民力暗有陪填,此二害也。 高麗所得賜予,若不分遺契丹,則契丹安肯聽其來貢,顯是借寇兵而資盜糧,此三害也。 高麗名為慕義來朝,其實為利,度其本心,終必為契丹用。 何也?彼足以制其死命,而我不能故也。 今使者所至,圖畫山川形勝,窺測虛實,豈復有善意哉?此四害也。 慶歷中,契丹欲渝盟,先以增置塘泊為中國之曲,今乃招來其與國,使頻歲入貢,其曲甚于塘泊。 幸今契丹恭順,不敢生事,萬一異日有桀黠之虜,以此藉口,不知朝廷何以答之?此五害也。 臣心知此五害,所以熙寧中通判杭州日,因其饋送書中不稱本朝正朔,卻退其物。 待其改書稱用年號,然後受之,仍催促進發,不令住滯。 及近歲出知杭州,卻其所進金塔,不為奏聞。 及畫一處置沿途接待事件,不令過當。 仍奏乞編配狡商猾僧,並乞依祖宗《編敕》,杭、明州並不許發舶往高麗,違者徒二年,沒入財貨充賞。 並乞刪除元豐八年九月內創立「許舶客專擅附帶外夷入貢及商販」一條。 已上事,並蒙朝廷一一施行。 皆是臣素意欲稍稍裁節其事,庶幾漸次不來,為朝廷消久遠之害。 今既備員禮曹,乃是職事。 近者因見館伴中書舍人陳軒等申乞盡數差勒相國寺行鋪入館鋪設,以待人使買賣,不惟移市動眾,奉小國之陪臣,有損國體,兼亦抑勒在京行鋪,以資吏人廣行乞取,弊害不小。 所以具申都省,乞不施行。 其乖(一作多)。 方作弊官吏,並不蒙都省略行取問。 今來只因陳軒等不待申請,直牒國子監收買諸般文字,內有《策府元龜》歷代史及敕式。 國子監知其不便,申稟都省送下禮部看詳。 臣謹按:《漢書》,東平王宇來朝,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當時大臣以謂:「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理不言。 今東平王幸得來朝,不思制節謹度,以防違失,而求諸書,非朝聘之義也。 諸子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縱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諸侯王家。 不可予。 」詔從之。 臣竊以謂東平王骨肉至親,特以備位藩臣,猶不得賜,而況海外之裔夷,契丹之心腹者乎? 第8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下》
第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