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芬性恬澹,服官僅十年,然家居遇事奮發,不避勞怨。 凡濬河、建學、積穀諸舉,條議皆出其手。 先後主講金陵、上海、蘇州諸書院,與後進論學,昕夕忘倦。 精研書數,嘗以意造定向尺及反羅經,以步田繪圖。 又以江南清丈用部頒五尺步弓,田多溢額,乃考會典定用舊行六尺步弓量舊田,新頒者量新漲沙田。 著說文解欄位注考證、弧矢算術細草圖解、西算新法直解、校邠廬抗議、顯志堂詩文集,都數十捲。 同治十三年,卒。 王頌蔚,字芾卿,長洲人。 光緒五年進士,選庶吉士。 吳縣潘祖廕、常熟翁同龢皆稱頌蔚才。 散館,改官戶部,補軍機章京。 暇輒從事著述。 嘗於方略館故紙堆中見殿板初印明史殘本,眉上黏有黃簽,審為乾隆朝擬撰考證未竟之本。 因多方搜求,逐條釐訂,芟其繁冗,采其精要,成明史考證攟逸四十餘卷。 光緒十八年,試禦史第一,軍機處奏留。 頌蔚思立言抒忠讜,轉鬱鬱不樂。 嘗派充工程監督差,例有分饋,頌蔚獨卻之,曰:「我輩取與之間,貴自審慎,不可隨俗浮沉。 昔陳稽亭先生官部曹時,印結公項,且猶不取。 矧此實為廠商之賄賂乎?」 二十一年,中日釁起,戰事多北洋大臣主之。 會翁同龢復入軍機,乃進言曰:「讀聖祖、高宗聖訓,凡事關軍務者,皆由中朝謀定後動。 今日戰局既成,非直隷一省事,豈能悉諉之北洋乎?」及議和,頌蔚益為悲憤,嘗曰:「今之敗績,徒歸咎於師之不練、器之不利,猶非探本之論。 頻年以來,盈廷習泄遝之風,宮中務遊觀之樂,直臣擯棄,賄賂公行,安有戰勝之望?此後償金既巨,民力益疲,恐大亂之不在外患而在內憂矣。 」明年,卒。 著有寫禮廎文集、詩集、讀碑記、古書經眼錄各一卷,明史考證攟逸四十二卷。 葉昌熾,字鞠裳,元和人。 光緒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累至侍講,督甘肅學政,邊地樸陋,昌熾校閲盡職。 以裁缺歸,著書終老。 國變後五年,卒。 著有藏書紀事詩六卷,語石十捲,邠州大佛寺題刻考二卷,均考訂精確。 管禮耕,字申季。 歲貢生。 父慶祺,從陳奐遊。 禮耕篤守家學,尤長訓詁。 嘗言唐以正義立學官,漢、魏、六朝遺說,積久泰半闕不完。 凡所考見,獨存釋文,而今本踳駮非其舊,思綜稽群籍為校證,未及半而卒。 袁寶璜,字朅禹,元和人。 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官刑部主事。 通經、小學,兼及算術。 著書亦未成而卒。 李慈銘,字愛伯,會稽人。 諸生,入貲為戶部郎中。 至都,即以詩文名於時。 大學士周祖培、尚書潘祖廕引為上客。 光緒六年,成進士,歸本班,改禦史。 時朝政日非,慈銘遇事建言,請臨雍,請整頓台綱。 大臣則糾孫毓汶、孫楫,疆臣則糾德馨、沈秉成、裕寬,數上疏,均不報。 慈銘鬱鬱而卒,年六十六。 慈銘為文沉博絶麗,詩尤工,自成一家。 性狷介,又口多雌黃。 服其學者好之,憎其口者惡之。 日有課記,每讀一書,必求其所蓄之深淺,致力之先後,而評騭之,務得其當,後進翕然大服。 著有越縵堂文十捲,白華絳趺閣詩十捲、詞二卷,又日記數十冊。 弟子著錄數百人,同邑陶方琦為最。 方琦,字子珍。 光緒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督學湖南。 年四十,卒於京邸。 方琦學有本末,汲汲於古,述造無間歲時。 治易鄭注,詩魯故,爾雅漢注,又習大戴禮記。 其治淮南王書,力以推究經訓,蒐采許注,拾補高誘。 再三屬草,矻矻十年,實事求是。 有淮南許注異同詁、許君年表、漢孳室文鈔、駢文、詩詞。 譚廷獻,字仲修,仁和人。 同治六年舉人。 少負志節,通知時事。 國家政制典禮,能講求其義。 治經必求西漢諸儒微言大義,不屑屑章句。 讀書日有程課,凡所論箸,隱栝於所為日記。 文導源漢、魏,詩優柔善入,惻然動人。 又工詞,與慈銘友善,相唱和。 官安徽,知歙、全椒、合肥、宿松諸縣。 晚告歸,貧甚。 張之洞延主經心書院,年餘謝歸,卒於家。 李稷勛,字姚琴,秀山人。 光緒二十四年二甲一名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 充會試同考官,精衡鑒,重實學,頗得知名士。 累官郵傳部參議,總川漢路事。 博學善古文,嘗受詩法於王闓運,而不囿師說。 專步趨唐賢,意致深婉,得風人之遺。 慈銘嘗稱賞之。 有甓盦詩錄四卷。 張裕釗,字廉卿,武昌人。 少時,塾師授以制舉業,意不樂。 家獨有南豐集,時時竊讀之。 鹹豐元年舉人,考授內閣中書。 曾國籓閲卷賞其文,既,來見,曰:「子豈嘗習子固文耶?」裕釗私自喜。 已而國籓益告以文事利病及唐、宋以來家法,學乃大進,寤前此所為猶凡近,馬遷、班固、相如、揚雄之書,無一日不誦習。 又精八法,由魏、晉、六朝以上窺漢隷,臨池之勤,亦未嘗一日輟。 國籓既成大功,出其門者多通顯。 裕釗相從數十年,獨以治文為事。 國籓為文,義法取桐城,益閎以漢賦之氣體,尤善裕釗之文。 嘗言「吾門人可期有成者,惟張、吳兩生」,謂裕釗及吳汝綸也。 裕釗文字淵懿,歷主江寧、湖北、直隷、陝西各書院,成就後學甚眾。 嘗言:「文以意為主,而辭欲能副其意,氣欲能舉其辭。 譬之車然,意為之禦,辭為之載,而氣則所以行也。 欲學古人之文,其始在因聲以求氣,得其氣,則意與辭往往因之而益顯,而法不外是矣。 」世以為知言。 著濂亭文集。 裕釗門下最知名者,有範當世、硃銘盤。 當世,字肯堂,江蘇通州諸生。 能詩,汝綸嘗嘆其奇橫不可敵。 著範伯子詩文集。 銘盤,字曼君,泰興舉人。 敘知州。 其學長於史,兼工詩古文。 著晉會要一百卷,朝鮮長編四十捲,及桂之華軒詩文集。 與裕釗同時者,有楊守敬,字惺吾,宜都人。 為文不足躋裕釗,而其學通博。 精輿地,用力於水經尤勤。 通訓詁,考證金石文字。 能書,摹鐘鼎至精。 工儷體,為箴銘之屬,古奧聳拔,文如其人。 以舉人官黃岡教諭,加中書銜。 嘗遊日本,搜古籍,多得唐、宋善本,辛苦積貲,藏書數十萬卷,為鄂學靈光者垂二十年。 卒,年七十有七。 著有水經注圖、水經注要刪、隋書地理志考證、日本訪書志、晦明軒稿、鄰蘇老人題跋、望堂金石集等。 吳汝綸,字摯父,桐城人。 少貧力學,嘗得鷄卵一,易鬆脂以照讀。 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 同治四年進士,用內閣中書。 曾國籓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嘗以漢禰衡相儗。 旋調直隷,參李鴻章幕。 時中外大政常決於國籓、鴻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綸手。 尋出補深州,丁外內艱。 服除,補冀州。 其治以教育為先,不憚貴勢,籍深州諸村已廢學田為豪民侵奪者千四百餘畝入書院,資膏火。 聚一州三縣高材生親教課之,民忘其吏,推為大師。 會以憂去,豪民至交通禦史以壞村學劾奏,還其田。 及蒞冀州,仍鋭意興學,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輔。 又開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積水於滏,以溉田畝,便商旅。 時時求其士之賢有文者禮先之,得十許人。 月一會書院,議所施為興革於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稱疾乞休。 鴻章素重其人,延主蓮池講席。 其為教,一主乎文,以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國所獨優。 語其實用,則歐、美新學尚焉。 博物格致機械之用,必取資於彼,得其長乃能共競。 舊法完且好,吾猶將革新之,況其窳敗不可復用。 」其勤勤導誘後生,常以是為說。 嘗樂與西士遊,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來請業。 會朝旨開大學堂於京師,管學大臣張百熙奏薦汝綸加五品卿銜總教務,辭不獲,則請赴日本考學制。 既至其國,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婦孺學子,皆備禮接款,求請題詠,更番踵至。 旋返國,先乞假省墓,興辦本邑小學堂。 規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第35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