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元鼎,字定九,江都人。 七歲詠梅,遠近傳誦其句。 堂有古梅一株,人謂之「宗郎梅」。 性狷而孝,釜甑屢空,未嘗以貧告人。 康熙初,貢太學,銓注州同知。 未仕卒。 元鼎與從弟元豫、觀,從子之瑾、之瑜皆工詩,有「廣陵五宗」之目。 劉體仁,字公霝,潁州人。 順治中進士。 有家難,棄官從孫奇逢講學。 後官考功郎中。 體仁喜作畫,鑒識其精,又工鼓琴。 與汪琬、王士禎友善,著七頌堂集。 士禎稱其詩似孟東野;又言今日善學才調集者無如元鼎,學西崑體者無如吳殳。 殳,字修齡,原名喬,亦常熟人也。 著圍爐詩話,雲:「意喻則米,炊而為飯者文,釀而為酒者詩乎?」又曰:「詩之中須有人在。 」執信歎為知言。 胡承諾,字君信,天門人。 崇禎時舉人。 明亡後,隱居不仕,臥天門巾、柘間。 順治十二年,部銓縣職。 康熙五年,檄徵入都,六年,至京師,未幾告歸。 構石莊於西村,窮年誦讀,著繹志二十餘萬言。 繹志者,繹己所志也。 原本道德,切近人事,為有體有用之學。 其吏治篇曰:「古之人不敢輕言變法也。 必有明哲之德,於精粗之理無所不昭,不獨精者為之地,即粗者亦為之地,有和悅之氣,於異同之見無所不容,不獨同者樂其然,即異者亦樂其然;然後可奪其久安之法,授以更新之制,而民不驚顧不讙譁也。 」租庸篇曰:「欲富國者,當使君民之力皆常有餘。 民之餘力,生於君之約取;君之餘力,生於民之各足。 」他篇準此。 承諾自擬其書於徐幹中論、顏氏家訓。 或頗譏其掇拾群言,未能如古人自成一家之說,然大體必軌於正。 又有讀書錄,則鱗雜細碎,殆繹志取材之餘矣。 二十六年,卒,年七十五。 同時篤志撰述,其學與承諾相上下者,又有賀貽孫,字子翼,永新人;唐甄,字鑄萬,達州人。 貽孫九歲能屬文。 明季社事盛行,貽孫與萬茂先、陳士業、徐巨源、曾堯臣輩結社豫章。 及明亡,遂不出。 順治初,學使者慕其名,特列貢榜,避不就。 巡按禦史笪重光欲舉應鴻博,書至,貽孫愀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實甚。 吾將從此逝矣!」乃翦發衣緇,結茅深山,無復能蹤跡之者。 晚年窮益甚。 著有易觸、詩觸、詩筏、騷筏,又著水田居激書。 激書者,備名物以寄興,紀逸事以垂勸,援古鑒今,錯綜比類。 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危悚惕厲,必暢所欲言而後已,激濁揚清。 始自貴因,終於空明,凡四十一篇。 甄性至孝,父喪,獨棲殯室三年。 以世亂不克還葬,遂葬父虎丘。 順治十四年舉人。 選長子令,下車,即導民樹桑凡八十萬本,民利賴焉。 未幾,坐逃人詿誤去官。 僦居吳市,炊煙屢絶,至采枸杞葉為食,衣敗絮,著述不輟。 始志在權衡天下,作衡書,後以連蹇不遇,更名潛書。 分上下篇,上篇論學,始辨儒,終博觀,凡五十篇;下篇論政,始尚治,終潛存,凡四十七篇。 上觀天道,下察人事,遠正古蹟,近度今宜,根於心而致之行,非虛言也。 寧都魏禧見而嘆之曰:「是周、秦之書也,今猶有此人乎!」卒,年七十五。 阿什坦,字金龍,完顏氏,滿洲正白旗人。 順治九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 初繙譯大學、中庸、孝經諸書,詔刊行。 阿什坦上言;「學者宜以聖賢為期,經史為導,此外無益雜書當屏絶。 」又請嚴旗人男女之別,定部院九品之制,俱報可。 康熙初,罷職家居。 鰲拜專政,欲令一見終不往。 嗣以薦起,聖祖召問節用愛人,對曰:「節用莫要於寡慾,愛人莫先於用賢。 」聖祖顧左右曰:「此我朝大儒也!」著有大學中庸講義及奏稿。 孫留保,以掌院學士充明史總裁,附王蘭生傳。 劉淇,字武仲,漢軍鑲白旗人。 弟汶,舉人。 受知世宗,時有二難之目。 著周易通說、禹貢說、助字辨略、堂邑志、衛園集。 金德純,字素公,漢軍正紅旗人。 著旗軍志。 傅澤洪,字育甫,漢軍旗人。 累官江南淮揚道。 著行水金鑒百七十五卷。 汪琬,字苕文,長洲人。 少孤,自奮於學,鋭意為古文辭。 於易、詩、書、春秋、三禮、喪服鹹有發明。 性狷介。 深嘆古今文家好名寡實,鮮自重特立,故務為經世有用之學。 其於當世人物,褒譏不少寬假。 順治十二年進士,授主事,再遷刑部郎中。 坐累降兵馬司指揮,能舉其職,不以秩卑自沮。 任滿,稍遷戶部主事,民送之溢衢卷。 榷江寧西新關,以疾假歸。 結廬堯峰山,閉戶撰述,不交世事,學者稱堯峰先生。 以宋德宜,陳廷敬薦博學鴻儒科,試列一等。 授編修,纂修明史,棘棘爭議不阿。 在館六十日,再乞病歸。 歸十年而卒,年六十七。 初,聖祖嘗問廷敬今世誰能為古文者,廷敬舉琬以對。 及琬病歸,聖祖南巡駐無錫,諭巡撫湯斌曰:「汪琬久在翰林,有文譽。 今聞其居鄉甚清正,特賜禦書一軸。 」當時榮之。 琬為文原本六經,疏暢類南宋諸家,敘事有法。 公卿志狀,皆爭得琬文為重。 嘗自輯詩文為類稿、續稿各數十捲,又簡其尤精者,囑門人林佶繕刻之。 計東,字甫草,吳江人。 少負經世才,自比馬周、王猛。 遭世變,著籌南五論,持謁史可法,可法奇之,弗能用也。 順治十四年,舉順天鄉試,旋以江南奏銷案被黜。 嘗從湯斌講學,又從汪琬受歐、曾古文義法,故其為文具有本原,而一出以和平溫雅。 既廢不用,貧無以養,縱遊四方,所至交其豪傑。 過鄴城,尋明詩人謝榛葬處,得之南門外二十里,為修墓立石,請有司禁樵牧。 又憩順德逆旅,念歸有光昔嘗佐郡,集中有壁記,求其遺址不得,乃即署旁廢圃中設瓣香,再拜流涕而去,觀者駭其狂。 東外若不覊,內行謹,事母至孝。 同邑友人吳兆騫流徙出關,為恤其家,且以女許配其弱子。 大學士王熙素重東,屢欲薦之,未果。 會詔舉鴻博,而東已前一年卒,深悼惜焉。 初遊河南,見商丘宋犖,輒引重。 其後東歿二十餘年,犖至江蘇巡撫,為序其遺文,曰改亭集,刊行之。 兆騫,字漢槎。 亦十四年舉人。 以科場蜚語逮系,遣戍寧古塔。 兆騫與弟兆宜皆善屬文,居塞上二十年,侘傺不自聊,一發之於詩。 已而友人顧貞觀言於納蘭成德、徐乾學,為納鍰,遂於康熙二十年赦還。 著秋笳集。 兆宜嘗注徐、庾二集,韓偓詩集,又注玉台新詠、才調集,並行於世。 同邑顧我錡,廩生。 鄂爾泰任江蘇布政,試古學,得士五十三人,刻南邦黎獻集,推我錡為冠。 乾隆丙辰開詞科,鄂爾泰惜我錡前卒,不獲舉,人謂其遇與東同。 有湘南詩集。 彭孫遹,字駿孫,海鹽人。 父期生,明唐王時官太仆卿,死贛州。 長子孫貽以毀卒,孫遹其少子也。 順治十六年進士,授中書。 素工詞章,與王士禎齊名,號曰「彭王」。 康熙十八年,開博學鴻儒科,詔中外諸臣廣搜幽隱,備禮敦勸,無論已仕未仕,徵詣闕下,月餼太倉米。 明年三月朔,召試太和殿。 發賦、詩題各一,學士院給官紙,光祿布席,賜宴體仁閣下。 於是天子親擢孫遹一等一名,授編修。 自孫遹外,其籍隷浙江者,又有錢塘汪霦,秀水徐嘉炎、硃彞尊,平湖陸葇,海寧沈珩,仁和沈筠、吳任臣、邵遠平,遂安方象瑛、毛升芳,蕭山毛奇齡,鄞陳鴻績,凡十三人。 江蘇二十三人,曰:上元倪燦,寶應喬萊,華亭王頊齡、吳元龍,無錫秦松齡、嚴繩孫,武進周清原,宜興陳維崧,長洲馮勛、汪琬、尤侗、範必英,吳錢中諧,儀真汪楫,淮安邱象隨,吳江潘耒、徐釚,太倉黃與堅,常熟周慶會,山陽李鎧、張鴻烈,上海錢金甫,江陰曹禾。 直隷五人,曰:大興張烈,東明袁佑,宛平米漢雯,獲鹿崔如嶽,任丘龐塏。 安徽三人,曰:宣城施閏章、高詠,望江龍燮。 江西二人,曰:臨川李來泰,清江黎騫。 陝西一人,曰富平李因篤。 河南一人,曰睢州湯斌。 山東一人,曰諸城李澄中。 湖北一人,曰黃岡曹宜圃。 凡五十人,皆以翰林入史館。 其列二等者,亦多知名之士,稱極盛焉。 孫遹歷官吏部侍郎,充經筵講官。 明史久未成,特命為總裁,賜專敕,異數也。 年七十,致仕歸,禦書「松桂堂」額賜之,遂以名其集。 第3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