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八年正月,距文襄之死已有數月,洋見威令已行,大權在握,乃遣使告哀于帝,請發澄喪。 帝舉哀于太極東堂,遣百官致祭,詔贈綾羅八百段,治喪一如獻武王禮,謚曰文襄王。 洋亦發喪于晉陽,令宮中、府中無不成服。 朝廷議加洋爵以攝大政,乃進洋位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台、齊郡王。 詔使至,洋拜受,百官皆賀。 二月甲申,葬文襄于獻武王之墓側。 三月庚申,又進洋爵為齊王,食邑五郡。 蓋洋欲得其權,故令朝廷屢增爵位也。 一夜睡去,夢有人將硃筆點其額上,意忽忽不樂,謂管記王曇首曰:「我夢額上被點,得毋我身將黜退乎?」曇首拜賀曰:「此王大吉之兆曰。 『王』字頭上加了一點,便是『主』字。 王不日當居九五之尊,為人中主矣。 」洋曰:「勿妄談。 」口雖拒之,而心竊自喜。 又聞外間訛言上黨出聖人,欲遷上黨郡以應之。 長史張思進曰:「王無庸也。 大王生於西宮,宮本上黨坊基也,豈非上黨出聖人之應乎?且童謡曰:『一束藁,兩頭燃,河邊飛上天。 』 『藁』字燃去兩頭則為『高』字。 ,羊也。 河邊,水也。 水與羊,正大王之名。 飛上天,是升為天子也。 大王為帝奚疑?」洋喜益自負。 光祿大夫徐之才、北平太守宋景業皆善圖讖,共占天象,以為太歲在午,當有革命,欲勸受禪而不敢言。 時洋有 寵臣高德政,言無不從。 二人因德政以白洋,洋召二人問之。 皆曰:「天命已定,願王勿違。 」洋然之,進告太妃。 太妃曰:「汝父如龍,汝兄如虎,猶以天位不可妄據,終身北面。 汝獨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此皆諸官陷汝于不義,切勿信之。 」洋唯唯而出,以太妃之言告之才。 之才曰:「正為不及父兄,故宜早升尊位耳。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王何失此機會?且讖文云:『羊飲盟津,角掛天津。 』盟津、天津,皆水也。 羊飲水,王之名也。 角掛天,升大位也。 近聞陽平郡皇驛旁有土一方,四面環水,常見群羊數百臥立其上,近而視之,卻又不見。 事與讖合。 人事如此,天意可知。 王豈可違天而受不祥?」洋未決。 因念先王舊臣若尉景、婁如、段榮等皆已物故,唯斛律金在肆州,司馬子如在鄴,此大事必須與之商酌。 因召詣晉陽,共議于太妃前,二人固言不可,且以宋景業首陳符命請殺之。 太妃曰:「我兒懦直,必無此心。 高德政輩貪富貴、樂禍亂教之耳。 」指金與子如曰:「二卿之言實老成之見,兒宜從之。 」洋不敢違,其事乃止。 然自是忽忽不樂,常撫膺浩嘆。 又之才、景業等曰:「陳陰陽雜占,勸其宜早受命。 」洋使術士李密卜之,遇大橫,曰:「此漢文之卦也,吉孰利焉。 」又使景業筮之,遇乾之鼎,曰:「乾,君也。 鼎,五月卦也。 宜以仲夏受禪。 」或曰:「五月不可入官,犯之終於其位。 」景業曰:「王為天子,無復下期,豈得不終於其位乎?」洋大悅,謂之才曰:「吾志決矣,但諸勛貴議論不一,必先有以折服其說,方可行事。 吾今者集諸臣于德陽堂,卿為我明辯而曉諭之,使之無阻吾事。 」之才領命。 俄而,百官皆集,共議可否。 洋從屏後竊聽。 之才進言曰:「今受魏禪,正上合天心,下從民望,舜 禹之事復見于今矣。 諸公卿不思助成大業,而反有異議,何哉?」司馬子如曰:「子言誠是,但王受禪有三不可。 王去文襄之亡未久,遽行大事,似以兄死為幸,有損王德,其不可一也。 天子依王為腹心,開誠相待,不若孝莊猜嫌疑貳,致生變更,其不可二也。 王秉政日淺,未有奇功大勛威服四方,其不可三也。 吾以為守政居藩,自享無窮之福。 倘貪天位,萬一蹉跌,後悔何及。 」之才曰:「不然,昔文襄本欲為帝,而中道暴亡,以致大業終虧。 王若為帝,是償文襄未竟之志,光大前業,垂裕後昆。 正先王有子,文襄有弟也,何嫌而不為?至帝雖安靜無為,然政由寧氏,祭則寡人,究非本懷,荀濟之事已可鑒矣。 王不正位,人易生心,諺雲『騎虎之勢難下』,正王今日之謂也。 他若秉政以來,雖大功未建,而獻武、文襄之功,皆王功也。 天下孰不懷德而畏威?昔孟德未帝而丕帝,師、昭未帝而炎帝,古今一轍,王何不可為帝?」子如無以應。 長史杜弼曰:「關西,國之勁敵,常有併吞山東之志,特以無釁,故閉關不出。 若受魏禪,彼之師出有名,一旦挾天子稱義兵,長驅東向,將何以待之?不若存魏社稷,整率文武,立功廊廟,翦除外寇。 俟四海一統,然後受禪未遲。 不然,縱令內難不作,其如外患何?」之才曰:「今與王爭天下者,只有宇文黑獺。 但彼亦欲為王所為,縱令倔強,不過隨我稱帝耳。 何畏之有?」弼語塞而退。 洋出厲聲曰:「吾聞『築室道謀,三年不成』,凡舉大事,得一二人同心足矣。 之才之言不可易也。 」眾人見王心已決,無敢異言。 洋遂入告太妃曰:「內外皆欲尊兒為帝,今將詣鄴,暫違膝下。 」太妃曰:「兒為帝固好,但天位難保,須好為之, 帝系故君,後系汝妹,宜安置善地,勿失尊崇之典。 」洋曰:「母勿憂,兒當待以杞、宋之禮。 」再拜而出。 第10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北史演義》
第1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