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聖明的帝王在上,名分、道義推行到下面,那麼士大夫就不會有放肆淫蕩的行為,群臣百官就不會有懈怠傲慢的事情,群眾百姓就不會有邪惡怪僻的習俗,不會有偷竊劫殺的罪行,沒有人敢觸犯君主的禁令。天下的人明明白白地都知道盜竊是不可能發財致富的,都知道搶劫殺人是不可能獲得長壽的,都知道觸犯了君主的禁令是不可能得到安寧的;都知道遵循聖明帝王的正道,就每人都能得到他所喜歡的獎賞;如果不遵循聖明帝王的正道,那就一定會遭到他所厭惡的刑罰。所以刑罰極少用而威力卻像流水一樣擴展出去,社會上都明明白白地知道為非作歹後即使躲藏逃亡也還是不能夠免受懲罰,所以無不伏法認罪而主動請求懲處。《尚書》說:「所有的人都自願得到懲處。」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
381講:
24.
3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古者刑不過罪,爵不逾德,故殺其父而臣其子,殺其兄而臣其弟。刑罰不怒罪(
1),爵賞不逾德,分然各以其誠通(
2)。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
3)。傳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4)。」此之謂也。
【註釋】
(
1)怒:多,超過的意思。參見《廣雅·釋詁》、《方言》。(
2)通:上行下達,貫徹實行。(
3)
致:同「至」,極。易:通「施」(y • @易),蔓延。與上句「行」近義。(
4)引文見《尚書·呂刑》。
慶:善。兆:數量單位。古代下數以十萬為一億,十億為一兆;中數以萬萬為一億,萬億為一兆;上
數以億億為一兆。此極言其多。賴:依靠。也可解為「利」、「受惠」。
【譯文】
所以刑罰與罪行相當就有威力,和罪行不相當就會受到輕忽;官爵和德才相當就會受人尊重,和德才不相當就會被人看不起。古代刑罰不超過犯人的罪行,官爵不超過官員的德行,所以殺了父親而讓兒子做臣子,殺了哥哥而讓弟弟做臣子。刑律的處罰不超過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不超過官員的德行,分明地各自按照實際情況來貫徹執行。因此做好事的人受到鼓勵,幹壞事的人得到阻止;刑罰極少用而威力像流水一樣擴展出去,政策法令極明確而教化像神靈一樣蔓延四方。古書上說:「天子一個人有了美好的德行,億萬人民就能靠他的福。」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第
382講:
24.
4亂世則不然。刑罰怒罪,爵賞逾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
1),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先祖當賢(
2),後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以族論罪,以世舉賢,雖欲無亂,得乎哉?《詩》曰(
3):「百川沸騰,山塚崒崩(
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5),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6)?」此之謂也。
【註釋】
(
1)故:猶「夫」。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
2)當:通「嘗」,曾經。(
3)引詩見《詩·小
雅·十月之交》。(
4)塚(zh • %ng • 腫):山頂。崒:通「碎」。(
5)以上四句暗喻民怨沸騰,統治集團分崩離析,上下等級地位發生了變易。(
6)胡:何,為什麼。憯(c •
3n • 慘):助詞,曾,乃。懲:警戒。
【譯文】
混亂的時代就不是這樣。刑律的處罰超過了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超過了官員的德行,按照親屬關係來判罪,根據世系來舉用賢人。一個人有了罪而父、母、妻三族都被誅滅,德行即使像舜一樣,也不免受到同樣的刑罰,這是按照親屬關係來判罪。祖先曾經賢能,後代的子孫就一定顯貴,行為即使像夏桀、商紂王一樣,位次也一定尊貴,這是根據世系來舉用賢人。按照親屬關係來判罪,根據世系舉用賢人,即使想沒有禍亂,辦得到嗎?《詩》云:「很多河流在沸騰,山峰碎裂往下崩,高高的山崖成深谷,深深的峽谷成山陵。可哀當今的執政者,為什麼竟然不警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第
383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