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132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荀子註譯

第132頁 / 共254頁。

 大小:

 第132頁

朗讀:

頻繁。(5)縣:同「懸」,繫結。(6)勝(sh • 5ng • 生):盡。(7)箸:通「著」。(8)托:當作「記」(俞

樾說)。(9)貨:貨幣。寶:貨幣,如龜貝、元寶之類。(10)引詩見《詩·大雅·烝民》。(11)(y • ¥u •


  

由):輕。(12)鮮(xi • 3n • 顯):少。克:能。舉:舉起。此指成就德行。

【譯文】

積累微小的成果,每個月積累不如每天積累,每個季度積累不如每個月積累,每年積累不如每個季度積累。一般人喜歡輕視怠慢小事,等大事來了,然後才把它提到議事日程上努力去做它。像這樣,就常常不如那些認真辦理小事的人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小事來得頻繁,它牽扯的時間多,它積累起來的成果大;大事來得稀少,它牽扯的時間少,它積累起來的成果小。所以珍惜每一天的君主就能稱王天下,珍惜每一季度的君主就能稱霸諸侯,出了漏洞再去補救的君主就危險了,一切時間都荒廢掉的君主就會滅亡。所以稱王天下的君主慎重地對待每一天,稱霸諸侯的君主重視每一個季度,勉強存在的國家陷入危險以後君主才為它擔憂,亡國的君主到了國家滅亡以後才知道會滅亡,臨死的時候才知道要死。亡國的君主造成的禍害和破壞,多到悔不勝悔。稱霸諸侯的君主的善政顯著,可以按季度來記錄;稱王天下的君主的功績名譽,就是每天記錄也不可能全部記下來。財物寶貝以大為貴,政教功名卻與此相反,能積累微小成果的君主才能迅速成功。《詩》云:「道德輕得像毛髮,民眾很少能舉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263講:

168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貴義、不敬義也。夫義者,所以限禁人之為惡與奸者也。今上不貴義、不敬義,如是,則下之人百姓皆有棄義之志而有趨奸之心矣,此奸人之所以起也。且上者,下之師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猶響之應聲、影之像形也。故為人上者,不可不順也(1)。夫義者,內節於人而外節于萬物者也,上安於主而下調於民者也。內外上下節者,義之情也。然則凡為天下之要,義為本,而信次之。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亂(2)。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註釋】

(1)順:通「慎」。(2)背:《集解》作「倍」,據宋浙本改。

【譯文】

大致說來,奸邪的人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君主不推崇道義、不尊重道義。道義這種東西,是用來限制人們為非作歹和施行奸詐的。現在君主不推崇道義、不尊重道義,像這樣,下面的老

百姓就都會有放棄道義的思想而有趨附奸邪的心情了,這就是奸邪之人產生的原因。況且,君主是臣民的師表。臣民附和君主,打個比方,就好像是回聲應和聲音、影子類似形體一樣。所以做君主的,不可不慎重地對待道義。道義,是內能調節人而外能調節萬物的,是上能使君主安定而下能使民眾協調的東西,內外上下都能調節,這是道義的實質啊。這樣看來,所有治理天下的要領,道義是最根本的,而守信用在其次。古時候夏禹、商湯立足於道義、致力於守信而天下大治;夏桀、商紂拋棄了道義、違背了信用而天下大亂。所以做君主的,一定要慎重地對待禮義、致力於忠誠守信,然後才行。這是做君主的最大根本。

264講:

169堂上不糞,則郊草不瞻曠蕓(1);白刃扞乎胸(2),則目不見流矢;拔戟加乎首(3),則十指不辭斷。非不以此為務也,疾養緩急之有相先者也(4)。

【註釋】

(1)瞻:當作「贍」,或通「贍」(sh • 4n • 善),足,此指時間而言。曠:空,閒暇。蕓:通「耘」,

除草。(2)扞(g • 1n • 干):通「干」,觸犯。(3)拔:當作「枝」。因為戟是有枝的兵器(見《說文》),

故稱「枝戟」。一說「拔」是迅速的意思。(4)疾:痛。養:通「癢」。此節是喻說君主應分清輕重緩


  

急,先務禮義。

【譯文】

廳堂上面還沒有打掃,那麼郊外的野草就沒有足夠的餘暇去剷除了;雪白的刀鋒刺到胸口,那麼眼睛就不去看飛來的暗箭了;帶旁刃的戟加到頭上,那麼十隻手指就會不迴避砍斷而去抵擋了。這並不是不把郊外的雜草、暗箭、手指當回事,而是因為痛癢緩急之間有個先顧及什麼的問題。

天論第十七

[題解]

本篇論述了一系列有關自然的問題,認為「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認為決定社會治亂與人間禍福的是「人」而不是「天」,所以必須「明於天人之分」;認為人類可以「制天命而用之」,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是前所未有的。

265講: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