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310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310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310頁

朗讀:

而白沙言:「聞其學術,專一教人靜坐,此尋向上人也。」子劉子曰:「一者誠也,主一敬也,主一即慎獨之說,誠由敬入也。剩夫恐人不識慎獨義,故以主一二字代之。此老學有本領,故立言諦當如此。」是故東白得真之言,亦定論也。

心學圖 其一為天地聖人之圖


  

大書一心字,以上一點規而大之,中虛曰太極,太極左曰靜,右曰動,太極前倒書一復字。靜作黑十六點,動作白十六點,蓋太極生兩儀也。十六點之外,每點各作十點,如旋螺彎而向左,十點之外,又各作十六黑白點,共三十二點,大於前之三百二十點也。每一大點包二卦,蓋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即邵子《先天圖》也。

《坤》、《復》在下書冬至,《乾》、《垢》在上書夏至,《升》、《訟》為義曰立秋,《咸》、《遯》曰秋分,《否》、《謙》為正曰立冬,《明夷》、《無妄》為仁曰立春,《臨》、《同人》曰春分,《履》、《泰》為中曰立夏,蓋兼太極而一之也。

心學圖 其一為君子法天之圖

大書一心字,其上一點規而大之,視前圖差小。中虛曰敬,敬左曰靜,右曰動,前一字向上曰復。靜之左,中分其圈而為黑,黑外為白,白外復為黑。動之右,中分其圈而為白,白外為黑,黑外復為白。

即《太極圖》之陰陽動靜也。然白黑皆互圓相入,與太極稍異。上曰《乾》,下曰《坤》,左曰《坎》,右曰《離》,《坎》之左曰靜主動,《離》之右曰動主靜,《乾》之上書聖要四說;曰主一無適,曰整齊嚴肅,曰常惺惺法,曰其心收斂,不容一物。蓋採朱子之說,亦合先天太極為一者也。

右圖二,一着天心動靜之本然,是性之原也。一着君子法天之當然,是性之復也。聖人亦天心之自然者也,君子豈可以不學乎?然復性之說,經傳詳矣,而未有如此後一圖義之要而盡者也。惟君子知之,又能主敬以體之,以盡其法天之功效也。

而有序焉,蓋始則主敬,使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即致知誠意之事,是始學之要也,固不外此一圈。終則敬立而動靜相根,明通公溥,即知至意誠之事,是聖功之成也,亦不外此一圈。而自始至終,則皆不離乎敬焉。如是,則法天之功,至與前一大圈,同一渾然燦然而無間矣。

一敬之功用如此,豈不大哉?三代學校之所以教者,惟此而已。此豈後世記誦俗學之所能與耶?自伏羲畫卦示精之後,(即《復卦》。)堯以是(欽。)傳之舜,舜以是(恭。

)傳之禹,禹以是(精一。)傳之湯,湯以是(日躋。)傳之文、(緝熙。)武、(戒。

)周公、(待旦。)孔子,孔子傳之顏、(心齋)。曾、(一貫。)思、(尊德性。

)孟。(求放心。)及孟氏沒而遂失其傳者此也。寥寥千餘載,至周、程、張、朱氏出,然後此學大明。

及朱氏沒而復晦者,只由宋、元學校雖皆用程、朱之書,而取士又仍隋、唐科舉,是以士視此心學為無用,故多不求,遂又多失其真傳焉。

學校考德等第式

上上等 即能主敬窮理修己者。上中等 即能求以主敬窮理修己者。中上等 性行端潔,居家孝弟,廉恥禮遜,見善必行,聞過必改。中中等 通明學業,曉達治道。

下上等 能習經書。下中等 惟記誦舊文務口耳之學。

考文等第式


  

上等 考德名在下之中,則考文雖上亦降,如此則王拱辰、夏竦不魁矣。中等 考德名在上之中,中之上,考文雖中亦取。下等 考德名在上之上,則考文雖下必取,如此則程正叔不報罷矣。考德名在中之中,下之上者,則專考其文,然亦不得魁選,如此則王佐不狀元矣。

論學書

所論欲搜剔聖賢微言緒論而紬繹之,以庶幾深乎道,殆是也。蓋紬繹亦窮理之事,《大學》之要,莫先於窮理,豈不信然?然以程、朱之學揆之,要必先求其所以能紬繹之者,以為之本,然後可也。若無其本,則雖欲勉強以紬繹之,亦不可得也。蓋義理之聚於物,猶蠶絲之聚於繭,至精深微密者也。

今欲紬繹之於繭為易,蓋引其緒以出於外者也;於物理為難,實游其心以入於內者也。故茍非先養其心,使有剛鋭精明純一之氣,則安能入其微,步其精,以詣其極,隨其表?精粗之處無不到,而脫然盡得其妙於吾胸中乎?妙有不盡得,則雖曰紬繹,猶未紬繹也。如一物有十分道理,已繹到八九分,則一二分繹不得,此一二分正其所謂精妙者也。精妙者既不能繹,則其所繹者八九分皆其粗者耳。

得其粗,味其精,雖謂之全未紬繹亦可也。且但一物不能繹,則物物皆不能繹,譬如印板,但印出一張糊糢,則張張皆糊糢,心粗之病,何以異此?苟如此而慾望深於道,殆難矣。矧道不惟精深,實且廣大,蓋合眾精深而為一廣大者也。故既不能析之極其精,則必不能合之盡其大,所謂物有未格,則知有未至者此也。

然所以合之者,又須此心先有廣大之量,然後能也。故先儒曰:「入道莫如敬,未有能致知而不在敬者。」又曰:「涵養須用敬,進學在致知。」所謂敬者,豈非涵養此心,使動而窮夫理,則有剛鋭精明純一之氣,靜而合夫理,又有高明廣大之量者乎?凡此,皆有真實工夫,做到至處,所謂聖學也。

程、朱之學,入道有門,進道有階,升堂觀奧,皆有明轍,惟此最為要法,誠不可不先講而力求者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