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36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36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36頁

朗讀:

人心未交於感也,湛然虛耳,何俟於洗?而亦何容于洗也?自知識起,而吉凶悔吝之感生,是故憂患攻取,憧憧往來,而虛者汩矣。聖人示之以卜筮之法,使人之於感也,知識不用歸於其天,而憂悔攻取,相忘於無朕之中,其洗心也,不已妙歟!

吾人合下反身默識,心又何心?惟此視聽言動所以然處,便是此心發竅處也。此心發竅處,便是天地之心之發竅處也。


  

知體透露出頭,不為聲色臭味埋沒,方能率令得耳目口鼻,使視聽言動各循其則,此即出世而後能經世也。

子游疑子夏只在儀節上教人,不令識本體,此初悟時語也。子夏以本末原是一貫,即草木之根與杪,原非兩截,故使從灑掃應對上收攝精神,漸使自悟,此悟後語也。

反身內觀,一無所有,唯此些子炯然在此,始信人之所為人者,唯此明哲體耳。此體透徹,此身乃為我有,不然身且不得而有,保此軀殼何用?

聖人一生,汲汲皇皇,惟求無添所生,不求出離生死。

楊太宰博謂余曰:「吾嘗接遇僚屬,視其色若有隔礙然者,反而自省曰:『是必吾中有閡,而施之者倨也。』吾慮下之,而色思溫焉,徐觀彼色,亦因以易,而神情融洽矣。」由是以觀,外者內之符,而人者己之鑑。

孟子所以不動心者,原所由之路逕與世人殊也。使孟子所學在事功一路,欲建王霸之業,則須據卿相之位,乃能操得致之權也。顧心一系於卿相之位,則得失毀譽交戰于前,雖欲強勉不動,不亦難乎?孟子生平,惟學孔子一路,則不藉名位,不倚功能,仕固可,止亦可,久固可,速亦可。譬之行者,日緩步於康莊,東西南北,惟其所適,即有颶風巨浪,傾檣摧楫,心何由動哉!

學有三關,近世在聞識上研窮以為知,在格式上修檢以為行,此不知即心即道也。反觀近?者,又多耽虛執見,此不知即事即心也。事故皆心也,顧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心剖判於此,事亦剖判於此,事剖判於此,人亦剖判於此矣。學孔子之學,猶業巫函之術者也,不必別為制心之功,未有不仁者矣。

舍孔子之術以為學,雖均之為仁,有不容不墮於矢匠之術者矣。故其究也慎術。

至善即本來無物處也,知此乃能親民。人之不親,皆由中有物耳,故先知止。

朝紳日趨闕下,不勝疲苦,問節勞之術於方士,方士曰:「第時時默識己身如天大,則自不勞矣。」

魏中丞與余入朝,余謂之曰:「常時入朝,獨行到覺勞,與友同行,則勞頓減,與同志同行,則勞益減,何以故?”中丞曰:“人己原是相通。」

人而名之曰人,以仁也。人而去仁,則耳目口鼻儼然人也,而實非人矣。惡乎成名,謂其無以成人之名也。

「溫故知新」之故,即孟子所云「天下之言性則故而已」之故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非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故曰故。溫者,反之本心,而尋繹溫養之謂也。夫一反之固有之性而求之,即心有餘師。

獨夫夜行空谷中,未免惴惴心動,五尺童子隨其後,則帖然。厝一星於寒灰則滅,群火在盆中,可以竟夜。觀此,則以友輔仁可識矣。

人為習氣所移,多好放逸,時一自警策,便是禮。人為情慾所梏,多致抑鬱,時一自舒暢,便是樂。

自性之根蒂而言,原無聲臭者曰命;自命之流行而言,原自不已者曰性。口味目色耳聲是人之生機,使口不知味,目不辨色,耳不聞聲,便是死人,安得不謂之性?然則窮到根蒂上,此等俱從無生,故立命處,色聲臭味不能染 ;合命處,方是真性也。仁義禮智天道,更何聲臭可言?故謂之曰命。然既落 父子君臣身上來,便已降在衷了,故忠孝之心自不容已。

非無形 可見,合性處方是命也。

今人乍見孺子入井,怵惕惻隱之心,動處即是天根,歸原處即是月窟;纔參和納交要譽惡聲意思,便是人根鬼窟矣。吾人應用紜為動作食息,孰非此根此窟用事?俗人懵懵,日用不知,而賢智者又添一番意識見解,起爐作 ,千條萬緒,頓令此根不得生生,此窟不得潔淨,齷齪幽暗,喫苦一生,更無些子受用。所以賢智之過,與愚不肖等也。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生生之理,原是如此。即欲掙上尋空寂,自是不容已,如何上得去?即欲褪下恣情慾,自是不自安,如何下得來?


  
吾人於一日十二時中,精神志意皆有安頓處,方有進步處。

吾人真真切切為己,雖仆廝隷胥,皆有可取處,皆有長益我處。若放下自己,只求別人,賢人君子,皆不免指摘。

不作好,不作惡,平平蕩蕩,觸目皆是,此吾人原來本體,與百姓日用同然者也。

只此無聲無臭,是為真常,凡涉色象名號者,卒歸消滅。只此不為不欲,是為本心,凡務闊大放散者,終墮坑塹。

天地間大之治亂興衰,生死成敗,小之稱譏贊毀,升沉得喪,皆相對待。然有對之中,故有無對者以主宰其上,吾人若渾在有對中,未免為造化輪轉。

人只是換這一副心腸,人情事變,原與俗人一樣。

今人倒是不為學的,處事倒安妥,反是一種為學的人,纔遇些小事,便處得過當。此何以故?只是 了些意思,不曉得堯、舜與人同耳。

問:「有不善未嘗不知,這不善處,顏子與吾人還同否?”曰:“不同。如鄉黨自好之人,發言舉事一不當,也會知得。又如做官的人,在上官處稍失禮,亦會知得。顏子要學舜,有不如舜處,即算做不善。」

問:「夫子賢於堯、舜?”曰:“試觀吾輩今日朋友,還是享用孔子的,還是享用堯、舜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