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165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165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165頁

朗讀:

如二人之相語也,其語之相契也,頃刻而德之;其或語之相戾也,又頃刻而 之。民之為道,有?產者,有?心,無?產者,無?心,不可得而定者,故君子貴習至於死而後已者也。習與性成,功在習,不在性也。若徒恃性所成也,何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聖人兢兢焉,其重習也,言習善則善,習否則否也。

世儒終身談性之善,而未嘗一措足於善,終身談性之無惡,而未嘗一時有離於惡,是性越南而習冀北也。天下之昧是久矣,予不得不申乎仲尼之說。」


  

長史周靜菴先生沖

周沖字道通,號靜菴,常之宜興人。正德庚午鄉舉。授萬安訓導,知應城縣,以耳疾改邵武教授,陞唐府紀善,進長史而卒,年四十七。陽明講道於虔,先生往受業。

繼又從於甘泉,謂「湛師之體認天理,即王師之致良知也。”與蔣道林集師說,為《新泉問辨錄》。暇則行鄉射投壺禮,士皆斂衽推讓。呂涇野、鄒東廓咸稱其有淳雅氣象。

當時王、湛二家門人弟子,未免互相短長,先生獨疏通其旨。故先生死而甘泉歎曰:“道通真心聽受,以求實益,其異於死守門戶以相訾而不悟者遠矣?」

周靜菴論學語

存心為為學之要,知恥為入道之機。

學以成身而已,其要只在慎獨。博約知行,皆慎獨功夫內事目也。

凡學須先有知識,然後力行以至之,則幾矣。

講學須腳踏實地,敬義夾持,此為己規模大略。夫君子之學,終日終身,只此一事。蓋理不外乎一中,即吾中正之心是已。無事時戒慎,照管吾中正之心而常存,有事時亦只戒慎,凡事循吾中正之心而不雜,是謂敬義夾持。

心外無理,理外無事,學者知不可須臾離,又何患腳踏不實乎?

日用功夫,只是立志。然須朋友講習,則此意纔精健闊大,纔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講,便覺微弱,遇事便會困,亦時會忘。今於無朋友相講之時,還只靜坐,或看書,或行動,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養此志,頗覺意思和適。

然終不如講學時,生意更多也。

上蔡嘗問「天下何思何慮?」伊川云:「有此理,只是發得太早。在學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須識得何思何慮底氣象。若不識得這氣象,便有正與助長之病。若認得何思何慮,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墜於無也。

須是不滯於有,不墜於無方得。」學者纔曉得做功夫,便要識認得聖人氣象。蓋認得聖人氣象,把作準的,乃就實地做功夫去,纔不會差。

事上磨煉,一日之內,不管有事無事,只一意培養本原。若遇事來感,或自己有感,心上既有覺,安可謂無事?但因事凝心一會,大段覺得事理當如此,只如無事處之,盡吾心而已。

正學不明已久,不須枉費心力,為朱、陸爭是非。若其人果能立志,決意要如此學,已自大段明白了,朱、陸雖不辨,彼自能覺得。

明經朱近齋先生得之

朱得之字本思,號近齋,直隷靖江人。貢為江西新城丞,邑人稱之。從學於陽明,所着有《參玄三語》。其學頗近於老氏。

蓋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者也。其語尤西川云:「格物之見,雖多自得,未免尚為見聞所梏。雖脫聞見於童習,尚滯聞見於聞學之後,此篤信先師之故也。不若盡滌舊聞,空洞其中,聽其有觸而覺,如此得者尤為真實。

子夏篤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途徑堂室,萬世昭然。」即此可以觀其自得矣。


  

語錄

董蘿石平生好善惡惡甚嚴,自舉以問陽明先生,曰:「好字原是好字,惡字原是惡字。」董於言下躍然。

董實夫問:「心即理,心外無理,不能無疑。」陽明先生曰:“道無形體,萬象皆是形體;逆無顯晦,人所見有顯晦。以形體言天地,一物也;以顯晦言人心,其機也。所謂心即理者,以其充塞氤氳,謂之氣;以其脈絡分明,謂之理;以其流行賦畀,謂之命;以其稟受一定,謂之性;以其物無不由,謂之道;以其妙用不測,謂之神;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主宰,謂之心;以其無妄,謂之誠;以其無所倚着,謂之中;以其無物可加,謂之極,以其屈伸消息往來,謂之易。

其實則一而已。今夫茫茫堪輿,蒼然隤然,其氣之最粗者歟?稍精則為日月星宿風雨山川,又稍精則為雷電鬼怪草木花蘤,又精而為鳥獸魚 昆蟲之屬,至精而為人,至靈至明而為心。故無萬象則無天地,無吾心則無萬象矣。故萬象者,吾心之所為也,天地者,萬象之所為也。

天地萬象,吾心之糟粕也。要其極致,乃見天地無心,而人為之心。心失其正,則吾亦萬象而已;心得其正,乃謂之人。此所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惟在於吾心。

此可見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所謂心者,非今一團血肉之具也,乃指其至靈至明能作能知,此所謂良知也。然本無聲無臭無方無體,此所謂道心惟微也。此大人之學,所以與天地萬物一體也。

一物有外,便是吾心未盡處,不足謂之學。

問「喜怒哀樂”。陽明先生曰:“樂者心之本體也,得所樂則喜,反所樂則怒,失所樂則哀。不喜不怒不哀時,此真樂也。」

楊文澄問:「意有善惡,誠之將何稽?”陽明先生曰:「無善無惡者,格物也。」曰:「意固有善惡乎?」曰:“意者心之發,本自有善而無惡,惟動於私慾而後有惡也。惟良知自知之故,學問之要,曰『致良知』。」



贊助商連結